“大學最基本的規律是它應該是思想的搖籃,是發現與發明的搖籃,是智慧與政策的搖籃。所以,應該有‘自由的精神’,應該有寬容、寬松的環境。這里的權威不是校長,不是行政機關,而是真理。大學應該是社會精英聚集之所。”9月21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的“縱論·大學之道”論壇暨《大學與社會—郭英劍高等教育文集》新書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如此說道。
當天,朱永新、中央民族大學外語學院院長郭英劍、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副總編黃海波、中央電視臺美籍主持人愛華,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10余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就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徑進行了探討。
談到中美高等教育的差異,從小學到高中都在中國讀書的愛華深有體會,愛華說,上大學時選擇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時上第一節課最大的感觸是,老師不再講課了,而是不斷的追問她:“你怎么想?”這個轉變對于習慣了長期接受灌輸式教育的愛華來說,觸動很大。“如果說在中國接受的十多年基礎教育幫助我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那么美國教育則是幫助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和未來的人生方向。”
郭英劍分享了一個現象,當下,很多知識已經不是從課堂上才能學到,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已經不再被學校所壟斷,知識已經不再成為大學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了。隨后,郭英劍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今天獲取知識如此容易,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上大學,今天的老師還能給予學生什么?”郭英劍說,除了淵博的知識,大學還要教會學生深度的理解力同時找到實現自身價值的路徑。
在郭英劍看來,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還處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西醫”治療階段,缺乏從整體上推進改革的指導思想。而西方現代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則更注重整體和全局,更像是在使用“中醫”的方式。也因此,他把自己歷年來對高等教育思考的文章集結成冊,出版了《大學與社會—郭英劍高等教育文集》這本書,與大家共同分享。
中國大學該走向何方、中國大學該如何借鑒西方高校的經驗教訓、中國如何與國際接軌?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朱永新說:“大學的思想應該超越時代的限制,引領社會,而非迎合社會。”朱永新說,中國教育一直在向西方學習,其實所有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土壤,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現在中國大學缺乏與社會溝通的管道,導致思想和技術的轉化力不強。“未來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做的是加強與社會的溝通。”朱永新說。 (解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