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媒報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期造訪俄羅斯,并與俄總統普京會面,這是繼去年9月俄戰機被擊落事件以來,俄以兩國元首間的首次正式會晤,標志著兩國已從之前的危機事態轉入正常的接觸與對話軌道。作為此番會晤的三項具體成果之一,俄以兩國擬推動成立一個由各利益攸關方組成的、專門研究外軍撤出敘利亞問題的小組。敘國內局勢的錯綜復雜性、以美國為代表的“第三方”因素的影響以及俄以兩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存在的本質性認知差異,使得研究小組的成立和未來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作為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以色列對于成立外軍撤出問題研究小組的考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以方希望借此進一步緩和與俄方的關系。自墜機事件發生至今,俄以雙方均保持最大程度的理性與克制,側重于塑造兩國關系的未來,而非糾結于過去。在敘利亞問題上,兩國均有意打造旨在防止雙方軍事沖突升級的機制。
其次,以方欲借俄方向伊朗施壓,削弱后者在敘國內及整個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在以方看來,此前簽訂的伊核協議并未對伊朗施以足夠的懲戒和限制。借助敘國內戰事,伊朗的軍事實力及地區影響力已延伸至敘以邊境地帶,這是以色列無法容忍的。
最后,爭取后“伊斯蘭國”時代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局勢的主動權也是以方的考量之一。伴隨“伊斯蘭國”在地理疆域分布上的逐漸瓦解,敘政府軍在國內戰場上的節節奏凱以及美國宣布擇機從敘利亞撤軍的決定,敘利亞及整個中東地區勢必迎來新一輪的權勢分化組合。此時加強與俄方的溝通與協調,有利于拓展自身的外交政策空間,避免被“邊緣化”的境地。
與此同時,除旨在進一步改善與以方的關系外,俄方推動成立撤軍研究小組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慮。其一,俄方亦不希望因伊朗的過激行為而擾亂自身的戰略部署。其二,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重要軍事與政治行為體,俄在本地區影響力的鞏固與拓展,離不開以方對俄方戰略意圖的理解與配合。
當然,從一般性政策建議到最終成為現實,撤軍研究小組在組建過程中仍將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與制約。
第一,敘國內政局的發展演變,尤其是擬成立的敘利亞憲法委員會,將決定戰后敘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權力分配格局。此外,“伊斯蘭國”目前呈現出的“形散神聚”的特點,也增添了敘國內安全形勢的變數。
第二,作為影響敘國內政局走向的最大域外“第三方”,美國對于成立研究小組的態度至關重要。鑒于美國內各方圍繞特朗普撤軍計劃產生的分歧與摩擦,美方很可能對俄以牽頭的方案持保留立場。
最后,俄以兩國在中東問題上存在認知與利益上的本質性差異。以撤軍問題為例,以方旨在借此削弱伊朗的地區影響力,進而維護自身的存在與安全,而俄方更多是從確保自身地區影響力的角度看待該問題。兩國間存在的上述分歧注定將影響研究小組的組建進度及其目標實現。(季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