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對照歷史,讓遵義軍民對戰斗力生成規律有更深的感悟:戰斗力建設必須隨著戰爭形態的變化和使命任務的拓展而調整。
任務需求引領行動方向。他們以使命任務為主導、實戰需求為牽引、國防潛力為依托,按照戰時動員支前、組織轄區地面防衛等任務,在兵員編組上打破行業界限,對多個行業各類優秀人才進行科學編配;在裝備物資征用上,定期更新數據庫,暢通指揮調用機制;在組訓方法上,按照技能分訓、專業聯訓、戰術合訓的辦法,使軍地各作戰單元形成深度融合發展的格局。同時,依托地方高新技術資源拓展了國防后備力量應急應戰的任務范圍,新增添的無人機偵察、導彈搶修等13項新型任務領域,使實戰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遵義地區自然災害頻發,過去搶險救災,都是由各級政府應急辦聯系當地人武部,臨時組成救援隊伍參與救援。由于組織指揮不暢等原因,民兵分隊遂行任務能力受到制約。為改變這一狀況,市、縣(區)政府專門撥款,重點打造森林防火、礦難救援、抗洪搶險、應急通信4支民兵專業救援隊伍,健全完善快速動員、應急行動等各類預案。平時準備充分,用時方能亮劍。近3年來,遵義市民兵應急隊伍先后圓滿完成衛星殘骸回收、抗洪搶險、森林滅火等167次多樣化軍事任務。遵義市市長、國動委主任王秉清感慨道:“民兵隊伍已成為保障遵義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管雙擁,暖兵心——
迎紅橋上再唱軍民魚水新歌
1935年1月29日拂曉,紅軍主力準備從土城西渡赤水河。當地百姓得知紅軍要架浮橋,紛紛把自家門板拆下送去。紅軍走后,為防敵追兵,鄉親們還炸掉了一些浮橋…… “當年做紅軍的堅強后盾,如今仍要為子弟兵解憂!”這是遵義市委、市政府和770多萬人民群眾長期以來的共識。
遵義市先后出臺《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法律保障工作若干規定》等多部法規文件,不斷創新拓展新時期擁軍優屬工作。事關雙擁工作的事,急事急辦,特事特辦;有政策的按規定辦,沒有政策的創造條件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