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海上的船舶漸漸隱入黃昏,羅國固把信號旗收好,轉身進入燈塔打開引導燈,耀眼的光芒頓時劃破黑暗,他的眼睛隨著光束警惕地注視著海面。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一浪蓋全島。”這是對南彭島的真實寫照。小島常年高濕高鹽,臺風頻襲,夏天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2003年,羅國固新兵一下連就上了南澎島,他最初的想法是在島上當兩年兵就走,沒想到會愛上這個面積僅0.34平方公里的小島,一干就是13個年頭。
13年來,除了羅國固仍是“島主”,其他戰士不知換了多少茬;紫外線的炙烤和海風侵蝕而留下的道道痕跡,已深深印在了他曾經白凈的臉龐上……除了休假,他幾乎沒有離開過小島。島上條件十分艱苦,可對他來說卻是溫暖的家。他與戰友一起守島建島,將昔日荒蕪的小島改造成今日“南泥灣”。
小島距大陸40海里,給養船一般20天送一次給養,遇上臺風季節,兩三個月送不上給養也是常有的事。為了能讓大家吃上新鮮蔬菜,羅國固和戰友們開山劈石,從石頭縫里摳土,硬是在山坡上壘起了10多塊“巴掌菜地”。
2006年,超強臺風“珍珠”正面登陸南澎島,眼見著蔬菜大棚就要被風吹進海里,羅國固奮不顧身沖向菜地,結果大棚沒保住,人倒差點被吹走。為這事,沒少挨連長批評。
翌年初,休假歸來的羅國固,還沒等船靠穩,就扛著個大袋子,一個箭步跳下了船,樂呵呵地沖向菜地。原來他特意從家鄉給這些小菜苗帶回了“土特產”。從那以后每當官兵休假回家,都會把家鄉的沃土帶到島上,用來改良菜地。漸漸地,北疆的黑土、南國的紅泥……菜地里匯集了百余座鄉鎮的沃土,羅國固給菜地取了個好聽的名字“百鄉園”。菜苗終于露出尖尖角,羅國固樂得合不攏嘴,滿是歡喜地精心呵護。可他發現菜苗雖長勢喜人,卻不結果實,他猜測可能是因為小島上沒有昆蟲給菜苗授粉。他連忙把此事報告給了指導員楊華。指導員休假回來時帶回了一個黑匣子。羅國固把黑匣子慢慢地打開,“嗡”一群小黑點從匣子里飛出,他大叫:“是蜜蜂!”
小小浪花島,一浪蓋全島。惡劣的自然條件,有時甚至危及守島官兵的生命,也考驗著官兵的生死情誼。
那年,12級臺風襲擊小島,在小島燈塔里的哨兵下不來,一天一夜吃不上飯。這時,羅國固坐不住了,他裝好飯盒放入挎包,可剛走出坑道,就被臺風推回,好幾次都不成功。他心一橫系上背包帶,手抓螺絲刀摳住泥土,一步一步爬向燈塔。當戰友捧著羅國固冒著生命危險送來的飯菜時,感動得泣不成聲。
小島上除了條件艱苦之外,還有一般人難以忍受的寂寞。羅國固坦言,在小島這么多年,有時候確實感到很孤單,特別是萬家燈火時,想到與家人遠隔千里,心里多少會酸酸的。每逢此時,他總會登上燈塔,面朝大海,眺望著家的方向,感受大海博大的胸懷。(賀連璞 郭超)
心聲:變寂寞為砥礪
羅國固
島是海之眼,兵是島之眸。我們守島戰士就是要越身處偏遠越胸懷祖國,越環境艱苦越奮力拼搏,越感到寂寞越要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