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快速轉型的奧秘
——北部戰區陸軍某特戰旅投身改革形成新質戰斗力采訪札記
本報記者 劉建偉 通訊員 鄧慶穎 李大鵬
當前,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深化,“脖子以上”的改革基本完成,“脖子以下”的改革已經展開,許多部隊將面臨撤并降改。重組的部隊該以怎樣的精神面貌、思想觀念和工作思路踢好“頭三腳”,是各級黨委面臨的時代課題。
今天,我們講講北部戰區陸軍某特戰旅投身改革,從傳統步兵快速轉型成為新型作戰力量的故事。
一問:要是今天就打仗,我們應該怎么辦?
“戰斗力生成有周期,但建旅第一天就必須只爭朝夕”
比武場上,竟然用借來的器材奪得了冠軍!
建旅之初的這個故事被官兵反復提及:3年前,特戰旅組建不久,集團軍組織狙擊手比武。按比武規則,此項目使用某新型狙擊步槍。當時該旅并未列裝這一槍型。臨上場前,五連上士盧雪禮跟對手借來一支新型狙擊步槍,上場后竟然技壓群雄,以滿環成績一舉打破集團軍紀錄。
看到這一幕,現場有的官兵目瞪口呆。盧雪禮淡定地說:“你只要來我們旅里看看日常的訓練,就不會為我的成績感到驚奇了。”
讓盧雪禮至今難忘的是,建旅不到一個星期,旅里就派出首批官兵外出學習。當時,多支部隊的官兵剛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起,盧雪禮和20多名戰友就被派到某特戰團學習取經。
“上級要求3年形成戰斗力,為啥這么著急?”對旅里的做法,不少人不理解:部隊新組建,應該先把官兵安頓下來,理順工作關系再說。對此,該旅黨委“一班人”態度鮮明:要是今天就打仗,我們應該怎么辦?理順工作關系很重要,但只爭朝夕抓戰斗力生成更重要!
“戰斗力生成有周期,可準備打仗的緊迫感一刻也不能放松,從建旅第一天起就必須只爭朝夕!”政委馬寶川介紹,作為集團軍唯一的特戰部隊,前來報到的多個單位、上千名官兵中,專業雖涵蓋步兵、炮兵、通信兵、偵察兵等10多個兵種,但沒有一個跟“特戰”二字沾邊的。
這樣的情形下,如何盡快轉型形成新質戰斗力?旅長閻欣告訴記者:“在建旅第一天,第一任黨委班子就確立了‘借腦理思路、借師帶徒弟、借米煮好飯’的抓建思路。”他們將全軍特戰部隊的建設理念和思路拿來借鑒;從友鄰特戰部隊借來狙擊步槍、跳傘裝具、潛水器材等特戰裝備開展訓練……
以臨戰的狀態只爭朝夕抓訓練,使該旅戰斗力從零起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3年來,全旅先后有14人次創(破)9項戰區和集團軍紀錄,數十人被戰區、集團軍評為特等狙擊手、特戰精兵,1人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2人被評為踐行強軍目標標兵,3人榮立一等功。
二問:是解決生活困難,還是建設特戰訓練場?
“端正指導思想,比盲目抓建更重要”
是解決生活困難,還是建設特戰訓練場?
“答案看似毋庸置疑,可當你真正置身其中才會發現,回答這道選擇題并不簡單。”回顧當初黨委會上拋出的這個問題,政委馬寶川至今頗為感慨:旅成立之初,基礎設施一窮二白。黨委開會沒有會議室,機關干部住在辦公室,有的官兵只得住車庫,甚至連吃飯都得一撥一撥輪著吃。
在這種情況下,改善一下官兵的生活設施不僅無可厚非,而且非常必要。但在專題黨委會上,旅領導態度卻出奇一致:官兵的生活該改善,可特戰訓練場更應該第一時間建。原因很簡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特戰訓練場,就好比有槍沒子彈,很多訓練沒法展開。
一切建設向打仗聚焦,把每一分錢都花到戰斗力建設的刀刃上。官兵們很快發現,新型特種兵綜合訓練場成為全旅第一個重大建設項目。3年來,全旅上馬的20余個訓練場建設項目,項項都為打仗服務。
該旅組建以來,每逢重大問題,他們都要召開黨委會進行科學論證。他們制訂一年培養人才、兩年自主施訓、三年形成戰斗力的建設規劃,使全旅戰斗力建設實現了“蹄疾步穩”。“新組建的部隊,往往容易急于求成,這時候端正指導思想,比盲目抓建更重要。”馬寶川說。
三年磨一劍。前不久,集團軍對該旅37個基礎課目進行考核,所有官兵全部優秀;全旅96.3%的官兵通過旅特種兵等級認證考核。
三問:旅領導為什么要對自身要求這么苛刻?
“首任班子的形象,往往決定一支部隊的精神內核”
高空跳傘,第一個“從天而降”的居然是旅政委馬寶川。
“今年夏天,連續兩次實兵實裝高空跳傘訓練,馬寶川都在全旅第一個實跳。”說起這事,該旅官兵臉上寫滿佩服:他在全旅職務最高、年齡最大,可訓練的熱情最高漲。
作為政治工作領導,48歲的年齡,原先又沒有任何傘降訓練基礎,馬寶川為何對自身要求這么苛刻?馬寶川回答說:“首任班子的形象,往往決定一支部隊的精神內核!部隊新組建,我們必須樹立好樣子。”
該旅組建3年來,難險課目訓練第一個上場的是旅長、政委,比武考核旅領導的成績必須是全優。一次全旅考核,一名副職領導其他11個課目成績都是優秀,只有3公里越野一項成績為良好。旅黨委當場決定:讓這名領導加班追趕,一個星期后重考。第二個星期,他們組織全旅官兵一同監考,硬是讓這名領導達到了全優才罷休。
“都說改革難,但更難的是改革后如何攻克部隊面臨的許多困難。”旅長閻欣介紹,面對困難,旅領導應當身先士卒,挑起攻堅克難的重擔。
前年夏天,某新型無人機列裝。新型無人機價格昂貴,官兵想練不敢練,新裝備一時間成了“燙手山芋”。
“關鍵時刻領導上!”9名旅領導率先參訓,不僅很快成為操作能手,還和官兵一起摸索出一整套操作方法,培養了大批操作能手。
不久,無人機成功首飛,前來采集數據的廠家技術人員豎起大拇指說:“接裝37天就成功首飛,在全軍也是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