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冬夜。
南海某海域,墨黑海面上,導彈驅逐艦廣州艦犁出一道星光點點的銀壑。艦長陳剛帶領全艦官兵突破電磁迷霧,在對抗演練中取得勝利。
在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提起陳剛,熟識的人都贊不絕口——入伍24年,歷經數次交流和轉隸,先后17次換崗,崗崗過得硬。
崗位無論怎樣變,工作干勁不能丟。2014年,陳剛任廣州艦艦長。剛走馬上任,他就面臨考驗:率艦從駐地三亞整體轉隸到湛江。
此前,廣州艦已在三亞駐防10年,轉隸意味著艦上許多官兵要別妻離子。“家人的情可以后面再彌補,戰斗力建設的賬不能拖欠。”陳剛以身作則,一心鉚在艦上,整整一年沒有回過家。兒子生病住院,他也只是打了個電話回去。
結合新單位使命任務,陳剛帶頭制定完善各類方案預案,探索新戰法訓法。不到凌晨不熄滅的臺燈、每個后半夜照出橘黃色光束掃視全艦的手電筒……這些日常陪伴陳剛的“老伙計”,見證了他的辛勤付出。轉隸當年,海軍組織三大艦隊反潛演習,陳剛率廣州艦取得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今年,改革強軍戰略全面實施。面對改革大考,陳剛交出了一份優秀的履職盡責答卷:在南海艦隊組織的全訓合格考核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并在18個單項中取得了9個第一;在海軍組織的某次駐訓中,他和戰友勇奪團體第一,個人取得干部總評第一;帶領艦員先后圓滿完成兩次海軍組織的重大演習和中俄“海上聯合-2016”等重大任務……
“越是改革關鍵時刻,越要知責于心,擔當于身,履責于行。”陳剛的話語,簡潔有力。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歷過兩次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每次,他都是雷厲風行地執行上級命令,展現出了一名軍人的忠誠、擔當和勇氣。
第一次是2003年,在軍級機關擔任參謀的陳剛,面臨單位整編分流。新婚妻子勸他想辦法調到院校工作,結束兩地分居的日子。他向妻子解釋:“軍人只有盡職盡責做好工作的義務,沒有向組織討價還價的權利。”領導征求意見時,陳剛只說了一句話:堅決服從組織安排。不久,他接到命令,從機關分流到基層艦艇工作。他二話不說,打起背包就奔赴基層新崗位。
2013年,陳剛所在部隊結構調整,他被機關選定擔任支隊帆纜業務長。要知道,當時他已經在兩艘護衛艦上以艦長身份執行了10余次重大演練任務,還作為副艦長參加了亞丁灣護航。從艦艇領導轉行業務長,有人私下議論,他的成長要“向后轉”了。但陳剛認為,無論從事什么崗位,有作為才能有地位。面對新專業、新崗位,他一如既往地傾注熱情,從頭干起。
歷經部隊體制編制數次調整,陳剛深有感觸地說,改革強軍,強健的不僅是軍隊的“筋骨”,還有軍人的“肩膀”,需要我們每一名軍人埋頭耕耘,默默付出,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記者 石瑞寧 特約記者 黎友陶 通訊員 李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