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為何“選擇性遺忘”
陳永義
1月30日,第28屆非盟首腦會議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反恐成為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與非洲國家“組團反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東高調介入反恐行動的美俄兩國,在恐怖主義勢力同樣肆虐的非洲大陸幾無建樹。除了派遣少量“顧問”及無人機“低調”參加局部戰斗外,鮮有實際行動。為何同是反恐前線,美俄會這般厚此薄彼,“選擇性遺忘”非洲大陸?
首先,無利可圖是根本原因。中東不僅地緣位置重要,更控制著世界油氣資源的“閥門”,一直以來都是“大國的競技場”。美俄在中東地區都有著廣泛利益。相比之下,美國對非洲的投資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俄羅斯同樣如此,盡管俄政府多次表示要投資,但限于國力,也往往是說的多做的少。
其次,無余力可用是客觀現實。美俄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然而“大有大的難處”,美俄在現階段也各有其“難念的經”。美國在經歷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后,處于類似越戰之后的“戰略收縮期”,其對外進行大規模干涉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下降。俄羅斯更是今非昔比,在油價下跌、盧布貶值和西方制裁“三座大山”重壓下,已經連續兩年經濟負增長。加上介入烏克蘭和敘利亞兩個戰場,其在遙遠的非洲再去開辟“第三戰場”幾無可能。
最后,無理可依是重要因素。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非洲大陸通過“代理人戰爭”激烈爭奪了幾十年,安哥拉、剛果等地都曾留下兩國血腥斗爭的背影,導致如今非洲大陸各國普遍對兩國再次派遣軍隊進駐本國十分敏感甚至是反感。如今,俄羅斯在整個非洲大陸沒有常設軍事基地。美軍的“人緣”也不好,其非洲司令部在非洲無處可設,最后只得尷尬地落戶到數千里之外的德國。足可見,美俄在非洲大陸的境遇已遠非冷戰時期可比,期望非洲各國主動邀請“出兵干預”是基本不可能的事。
既無利可圖,又無余力可用,同時還無理可依,美俄自然“無心”對非洲反恐做出大規模干預。在全球反恐的版圖上,兩國突出本國內部反恐,適度加強在“全球地緣中心”中東地區的干預,對非洲反恐提供口頭支持,自然在情理之中。只要這3個客觀條件不變,非洲大陸要解決恐怖主義問題,還是要靠自身團結、共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