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背囊”的那些事并不小
——第41集團軍某團針對“小背囊”的一次大解剖
本報記者 胡春華 通訊員 龔輝軍 周俊誼
單兵攜行具,俗稱“小背囊”,是單兵用于攜帶武器裝備和生活用品的裝具。作為我軍單兵常用裝備,除個別軍種外,全軍有多少士兵就有多少這樣的背囊,戰備拉動離不了、演習訓練離不了、外出執勤離不了、戰備點驗離不了——
導致一場敗局的“小背囊”被拉響警報
深冬桂北,天氣微寒。
剛結束了一次對抗演習的陸軍第41集團軍某團,立即召開全團干部骨干現場會。出乎意料的是,會場地點放著寬敞平坦的空地不用,卻改在偏遠崎嶇、荊棘遍地的紅方指揮所旁。會場中央,擺著一個“小背囊”,讓遠道而來的干部骨干面面相覷。
會議開始后,導調組簡要介紹了演習的情況后,就轉入正題,由雙方指揮員就決定勝負的關鍵環節進行互問互答。紅方指揮員八連連長呂偉,或許是意識到導調組將會場設到指揮所的用意,直接開門見山:“整場戰斗,我方一直在兵力火器、陣地攻奪中占有絕對優勢,勝利在望之際,我方指揮所突然被攻陷,實在想不通,我們十分隱蔽的指揮所,藍方是怎么發現的?”
只見藍方指揮員六連連長蒲汀不慌不忙,走到會場中央,提起一個底部有漏洞的“小背囊”說:“就是這個家伙幫了我們的忙!”
原來,紅方派出的偵察分隊在潛入藍方前沿陣地時被覺察,藍方迅速派出尖刀班實施反偵察。紅方偵察兵幾經躲閃,消失在密林中。正當藍方偵察兵準備撤回時,路邊土坎處撒落的米粒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米粒的痕跡沿著土坎而上,通往密林深處。藍方偵察兵判斷:這些米粒很可能是紅方偵察兵的“小背囊”里灑出來的。在這山高路險、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還有誰來?藍方偵察兵尋著這個思路,順著米粒的痕跡,試探著往前走,越走心里越有底兒。果真,他們摸到了紅方的指揮所旁。藍方偵察兵一陣暗喜,迅速引導炮兵火力,一舉摧毀了紅方指揮所。
“小背囊”決定了一場戰局。敗方沒想到,勝方沒想到,也讓與會的干部骨干“咯噔”一下。他們也許在想,因背囊平時保養不善,造成了一場敗仗,太不值得了!
現場會最后,團領導發了狠話:把全團所有的“小背囊”徹底檢查一遍,把“小背囊”遇到的所有問題徹底檢討一遍。
掀開背囊看內幕 囊里囊外隱情多
全團官兵聞令而行,一場針對“小背囊”的大解剖動靜不小。各營各連自己查,連排之間相互查,機關部門隨時查,把全團所有的“小背囊”里里外外搗騰了一遍。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類型一:該帶的沒有帶:陣地攻防缺少工具錯失良機
想起去年那次陣地攻防戰,四連連長蘭成勇直拍大腿。戰斗中,四連一馬當先,幾乎沒有戰損,直奔2號高地。導演部規定,誰能奪下這個高地并維持3小時以上的占領狀態,誰就能在陣地攻防戰中稱雄。
此時,二連也歷經一番鏖戰,向2號高地開進。
由于二連相對四連距2號高地較近,率先到達目標區。考慮到連隊在之前的戰斗中損傷嚴重,連長王小林邊安排人員控制制高點,邊命令工兵在對手必經之地上布下密密麻麻的反步兵、反坦克地雷。
不久,四連也趕到了陣地區域。面對偵察兵報告的大范圍雷區,連長蘭成勇下令,所有戰斗員用爆破筒炸雷、工兵鏟排雷。然而,部分戰士在戰斗出發前為了圖省事,沒有將工兵鏟裝進背囊,實際攜帶率不足六成。
面對地雷陣,該帶的工具卻沒有帶,加上雷區各類地雷數量較多,爆破筒數量有限,四連長急得直跺腳,但他只能望“雷”興嘆。
四連錯失良機,表面上看是少數官兵粗心大意,其實反映出的是實戰意識不強、對待背囊的僥幸心理,認為不會用就不用帶。這次檢查,他們又把這件事抖落出來,大家認識到這一教訓是深刻的,“小背囊”里裝著戰斗力。
類型二:帶上的不會用:自毀了兩個尖刀班
“帶的物資如果玩不轉,白白浪費時間不說,帶來的損失更是慘重!”談起對背囊物資的使用問題,該團二營營長陳小金深有感觸。
在一次帶戰術背景的拉練中,二營在通過敵化學武器沾染區時,派出衛勤兵小趙去前方偵毒。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由于遲遲不見回信,焦急等待的陳營長耐不住性子,前去查看。離規定的集結時間不多了,在他的催促下,小趙支支吾吾地指了兩條路線。陳營長隨即命令兩個尖刀班出發。然而,沒過多久,導調組傳來通報:“兩個尖刀班因中毒全體陣亡。”
全營官兵氣不打一處來,一個勁地責怪衛勤兵,小趙耷拉個腦袋,給大家道歉:我對新配發的偵毒包還不太會用,越急越緊張,一緊張就出錯。
無獨有偶,拉練中,剛畢業的排長小林在通往一個集合點時,被一堵高墻攔住了去路,小林對背囊的戰斗裝具不會用,只好選擇繞道走,結果超出規定時限,被判不及格。而隨后的老參謀劉帥觀察到高墻上立起的一根鐵柱,用背囊里的背包繩迅速重疊打結,套住鐵柱成功翻越高墻,提前趕到了集合點。
正反兩種結果,讓二營官兵切身地感受到,平時加強針對性訓練有多重要,不能把戰備物資放進背囊就不管不問了,每一件戰斗裝具都是我們手中的武器。
類型三:平時不重保養,戰時全都抓瞎
“背囊的東西按標準整好了就不要動,更不要把里面的東西隨隨便便拿出來用。”這是七連班長、上士老劉對剛下連的新兵們常講的一句話。
曾幾何時,他下連那會兒,老班長也是這樣教他的。背囊里的東西,除了出去駐訓,其余時間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的,沒必要動。久而久之,背囊的各種功能逐漸弱化,在基層官兵眼中,它就是一個“道具”,一個裝東西的口袋。
讓老劉徹悟的是去年的一次演習。那天深夜,突然接到指令,要求紅軍預備指揮所立刻轉移,當大家好不容易撤收完畢準備出發時,突然發現指揮通信的一個元件不見了。老劉急忙帶領兩名戰士尋找。黑燈瞎火,當他們掏出背囊里的手電筒時,因為長期不用,電量早已流失殆盡;取出戰備小包里的火柴,全都受潮點不著。
由此引起的連鎖反應更可怕,當他們耗盡兩個多小時找到通信元件時,部隊已3次改變行動指令,而一無所知的他們,一頭鉆進了對手包圍圈,當了俘虜。
談起這事,劉班長仍很激動:“作為老兵,我沒法給新兵交待,慘痛的教訓就在眼前,這張臉好像被人抽了幾下。我再也不能像老班長帶我那樣教新兵了。”如今的老劉,對“小背囊”特別在乎,特別留心,他會經常提醒他的新兵:背囊有沒有破損的?干糧有沒有過期的?火柴有沒有受潮的?里邊的東西有沒有湊數的……
七連連長張偵慶要求更嚴厲,他隨機抽查、不定期檢查那一招,讓全連官兵誰都不敢怠慢“小背囊”。檢查完了他一定會大聲吆喝一句:“小背囊”就是戰斗裝具,戰斗裝具就要保持戰斗狀態。
類型四:依據崗位和任務需求,帶多帶少有講究
根據崗位和任務需求,“小背囊”最好可增可減,是這次大檢查中基層官兵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按照這個團以前的標準,大晴天,雨衣雨布照帶不誤,單日任務無需宿營的,也要帶上單兵睡具,不管是出去駐訓,拉練行軍,還是執行任務,背囊物資始終一個標準。特別是炊事員、給養員,除同其他戰士一樣不少外,他們還要背上一整套炊具和部分給養物品。
一次演練中,部隊緊急轉移,由于炊事員負重過大,行動遲緩,結果暴露了目標……
“讓背囊輕一點,再輕一點,輕到能滿足任務所需最好。”這是大部分基層官兵的企盼。
戰斗裝具就要時刻保持戰斗狀態
大檢查暴露的問題,不僅僅以上四種類型,大大小小的隱情讓團領導吃驚不小。客觀地講,該團也有很多好的經驗可取,但團黨委導向明確,大檢查就是查擺問題的,問題找夠,更要講透。
在摸清“小背囊”的底數后,團黨委迅速采取措施,屬于營連抓不到位的問題,單位出臺整改方案;屬于個人不自覺的問題,個人列出改進清單,并建立了從團領導到基層班排的層層負責機制。推出的“三個針對”組合拳,拳拳砸在要害處。
針對背囊物資帶多帶少的問題,他們結合全團兵種各個專業崗位的特點,剔除了一些重復、不必要的物資,在下達任務時,引導官兵分析任務的時間天數、任務區的氣候、環境,對干糧分量、雨衣雨布、單兵睡具、米袋柴火等功能性較強的物資進行針對性增減,并細化具體方案。如,在炎熱氣候條件下,御寒物資就可以拿出來,增加水和防暑藥品的攜帶量;執行單日任務無需宿營的,單兵睡具也可不帶……真正讓“小背囊”實現務實高效。
針對背囊破損、干糧過期、碗筷生銹、火柴受潮、藥劑失效等一系列官兵容易忽視的保養問題,由團里業務部門督促營連各級,多查多看多考,定期組織全員全裝野外訓練,從野外炊事作業到野外宿營生存,讓背囊物資得到使用和消耗,返營后及時補充和更新,切實保證背囊物資完整有效。
特別是針對背囊物資的使用問題,團里明確規定,一級對一級負責,建立獎懲機制,凡因背囊在演訓考核中出問題的,相關責任人作出書面檢討,將背囊及物資的完好率納入連隊裝備管理的重要指標,機關加大抽查力度,不光檢查物資有沒有,還要檢查能不能用,更要檢查會不會用。切實加強針對性訓練,對背囊物資的使用訓練進行考評,要求人人掌握各類物資的使用方法、多種用途。同時,鼓勵官兵們研究、創新物資的新用法、新功能,由作訓股驗收后向全團推廣。
“其實,背囊的作戰功能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在大檢查中,不少官兵的探索和嘗試還進行了交流。比如背囊肩帶上多出的兩條帶子,上面的塑料卡扣可將作訓包組合連接,還可以和背囊蓋下的插件配合用于捆綁帳篷和防潮墊。背囊兩側底部的外掛帶,還可依據實戰需要外掛物品。在需要涉水渡河時,還可將背囊裝入防水泅渡外套,幾個捆扎在一起做成救生筏。
該團參謀長周中石告訴記者:“找到了問題的要害,明確了改進的措施,心里都有底了。我們將進一步抓實抓細,把‘小背囊’的多功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戰斗裝具時刻保持戰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