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建館70周年,恰逢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我這個在博物館工作了近30年的“老井博”也幸運地成為博物館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高速發展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現在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功能先進、展品豐富、游人如織的多元化博物館,跟30年前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1989年8月,我剛大學畢業,當拿到去博物館上班的派遣證時,興奮得整宿都沒睡著。在去井岡山的班車上,我想象著博物館肯定很氣派。然而,一下車,我就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心中想象的高大上的博物館,只不過是一處僅兩層樓高的“小土樓”,灰撲撲的,一點都不起眼。
走進博物館,里面的光線陰暗,潮氣較重,空氣中還摻雜著一股霉濕味。整個場館建筑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每天最多也只能容納8000名游客參觀,一到旅游旺季,常常人滿為患。
那時候,館內的展示手段比較落后,陳列內容單一。展示物只有照片、雕塑和文物為主的“老三樣”,簡易的陳列架上擺放著一些諸如鍋、碗、瓢、盆、草鞋之類的文物,墻上懸掛著用木相框裝裱起來的老舊照片、油畫,地上設置了少許的雕塑和沙盤,整個陳列室看起來十分簡陋。
當時的井岡山交通也不方便,很多地方都不通公路。為了充實博物館內的陳列內容,我和同事經常翻山越嶺去老百姓和革命后代的家里收集整理文物,一邊幫助老紅軍家里干農活,一邊聆聽他們給我們講述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故事,晚上回到單位后,我們還要連夜對這些史料進行梳理。
這樣的境況持續了10來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經濟建設取得了飛速發展,博物館的發展也駛入快車道。
2005年,中央撥款對博物館進行重建,并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一號工程”。重建后的博物館依山就勢,完美地融入周圍的環境,成為具有井岡山特色的標志性建筑。
新博物館占地面積1.782公頃,總建設面積2003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就有8436平方米;館藏文物3萬余件,珍貴文獻資料和歷史圖片2萬余份。
新館除大量增加陳展面積外,還根據博物館的功能,增設了報告廳、影視廳、多媒體展示室和咖啡休閑室等服務場所。
在陳展方式上,力求通過現代化的展覽手段和豐富的表現形式,提升場館與游客的互動。在傳統陳展方式外,還增加了19處融陳展、造型藝術與聲光電、多媒體藝術為一體的大型場景。
就拿序廳來說,當觀眾走進序廳,就像置身于血雨腥風的戰場:巨大的自動移合式LED電子顯示屏中突然“雷電”轟鳴,“槍炮聲”不絕于耳,非常震撼,用一場現代化的聲光電交織的視覺盛宴把觀眾帶入那個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讓參觀的效果真正達到入耳、入眼、入腦。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打造得越來越宏偉,功能建設得越來越齊全,每年前來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我這個“老井博”常會不由自主地感嘆,當年的二層“小土樓”居然會變化得如此驚人、喜人。更令人欣慰的是,無論博物館的場館、設施如何變化,井岡山的精神都是其中永恒不變的主題,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始終是我們精神世界的“一號工程”。
講述人:饒道良
整理人:郭冬明 龍禮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