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奔赴演習區域。楊軍 攝
初冬,西北大漠戰火再次燃起。多支航空兵部隊年度實彈打靶訓練在空軍某試訓基地激戰正酣,錘煉實戰環境下作戰能力。
飛行員李海明,曾多次來基地參加重大演訓任務,但這次感覺最“燒腦”。李海明感慨道:“目標千變萬化,稍縱即逝,太難打了。”
全新的組訓模式和戰場環境,帶給參訓官兵全新的挑戰。在基地這個“戰場”上,空軍官兵見證了“紅劍”“藍盾”“金頭盔”等實戰化訓練品牌的不斷演進之路。
從實戰到實戰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實現跨越,就要靠戰場的不斷變化和組訓模式的不斷更新。
在基地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的記憶里,上世紀60年代,這里甚至連像樣的靶機都沒有。
“沒有靶機,何談武器試驗和訓練?”趙煦向記者介紹說,經過多年攻關,他和團隊研制出的“長空一號”靶機一飛沖天,開創了我國自主研制無人靶機的先河。
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靶五-乙”、拖曳式干擾靶機等靶標逐漸形成體系。去年年底,某型全尺寸數字化超聲速靶機研制成功,隨即投入演訓場,成為當前部隊主戰裝備走向未來戰場的“檢驗靶”。
走進演訓場,已不是30多年前一發導彈打一架靶機那么簡單,而是多型多架戰機開展復雜電磁環境下實戰化對抗。
除了天上之“敵”,地面和水面等各種靶標也不斷完善。“機場”“艦船”“坦克”等“敵”軍用目標一一出現在飛行員們眼前。
這一天,在基地構建的復雜電磁環境下,航空兵部隊接續發射20余枚精確制導彈藥,一個個靶標被摧毀,一個個新型戰法出爐。
來基地訓練的部隊官兵還有一個共同的體會:一年不來基地參訓,下一年可能就要掉隊。
官兵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從何而來?
“每年的演習組織方案上都會多幾個‘放開’‘增加’,比如,放開高度差、放開演習時段、增加臨機導調,這也是最明顯變化。”基地某部導調評估中心主任郁云飛說,每一項變化的背后,都是訓練難度的提升和對未來戰場的探索。
“求實戰之真,從上限之難,務打仗之實”。“真難實”的理念一直貫穿該基地近年來的重大演訓任務中:2011年,取消水平機動空戰高度差;2015年,全面引入異型機對抗,破除小組賽只組織同型機對抗規則……
“金頭盔”賽場,為提升飛行員適應未來機群空戰樣式的能力,基地將編隊近距空戰納入競賽課目。
今年“紅劍”演習,基地把作戰實案引入演習方案,導入強“敵”由常規干預向深度介入轉變,演習難度陡然增加。
某次演習中,“紅方”已經奪取爭議區域制空權,眼看勝利在望。突然,導演部命令第三方兵力協助并聯合“藍方”反攻“紅方”,戰場態勢陡然發生變化。
“未來戰場什么樣子,就努力打造什么樣的演訓場;未來戰爭中包含哪些要素,就創造包含這些要素的訓練環境。”采訪中,基地訓練處處長劉寶介紹說,這里上演的是一場場沒有規律之“仗”,演習往往都被賦予不同的作戰背景,每一個課目都可能是未來戰爭的某個樣式。(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