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熟悉的陸地,裝甲兵指揮專業的學員如何在虛擬的海戰場力挫群雄?圖為陸軍裝甲兵學院學員在比賽現場。張國明 攝
時隔一年,陸軍裝甲兵學院學員孫浩智再次殺進全國兵棋推演大賽總決賽。作為上屆個人賽冠軍,他受到對手高度關注。以前的戰法被奪冠熱門人選——陸軍勤務學院學員楊成州摸了個底朝天。
“偵測到‘敵’戰斗機巡航,孫浩智的主力艦隊一定在飛機附近。”楊成州料定對手逃不出自己的掌心,計劃調集精銳力量圍攻。“不好!我中埋伏了……”楊成州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孫浩智不按套路出牌,兵分三路,同時占領3個主要奪控海域,一舉“殲滅”楊成州的主力,成功蟬聯冠軍。
10月下旬,第二屆全國兵棋推演大賽總決賽在北京舉行,本次大賽共吸引全國13個省級分賽區共1.2萬余人參加,其中軍隊組9000余人。陸軍裝甲兵學院代表隊取得編隊賽冠亞軍、個人賽冠軍,編隊團體總分第一,在全國賽場上大展新時代軍校學員風采。
“如此高的比賽強度,不僅要求選手具有良好的技戰術水平,還必須具備頑強的戰斗品質”
這是一場艱難的勝利。離開了熟悉的陸地,裝甲兵指揮專業的學員如何在虛擬海戰場力挫群雄?
“穿插到敵后方打擊。”在挺進16強時,陸軍裝甲兵學院編組戰隊隊長張云超向其他隊員提議,對手實力過人,不出險招難有勝算。誰料,艦隊剛出發,就被“敵”偵察護衛艦發現,計劃全泡湯,急得張云超直跺腳。
兵棋推演每場分上下兩局,每局限時45分鐘。下半局,他們決心一洗前恥,讓主力艦緊緊咬住“敵”主力。在后續追擊時,因縱深過長,功虧一簣。
吃一塹長一智。“求新求變不能想當然,容不得半點失誤。”張云超對戰場的殘酷有了更深理解。
據組委會介紹,兵棋推演構設虛擬戰場,采用循環賽積分制,以對抗的形式模擬作戰過程。你死我活的戰場廝殺,考驗著指揮者的戰場判斷力和組織力。
“參賽規模大、晉級比例低”是這次大賽的一大特點。要從軍隊組780個編隊、9000余人中脫穎而出,要求選手具有快速的學習能力,根據戰場態勢及時調整作戰方案。
換句話說,奪冠是萬里挑一的進擊。在兩天半的決賽中,每個編隊共進行7場14局約700分鐘比賽,個人賽選手共進行15場30局共1050分鐘比賽。“如此高的比賽強度,不僅要求選手具有良好的技戰術水平,還必須具備頑強的戰斗品質。”本次大賽總裁判長、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副教授閆科說。
這次賽事啟用了某海空戰兵棋推演系統,在不同階段分別采用“潛艇封鎖與反潛”“艦隊護航與海上攔截”“海上機動作戰”等不同想定,其作戰任務、裝備類型、規模部署、相應戰法均不盡相同。
盡管離開了熟悉的地面,不用爛熟于心的陸戰系統,陸軍裝甲兵學院參賽隊指導教員湯再江對自己的隊員還是信心滿滿。他說,學院連續5年組織兵棋推演大賽,以賽促練,學員們的戰場全局觀念、計算能力、識圖用圖能力很強。
比賽不只是對系統的熟練操作程度,更多的是戰場思維的對抗。該學院學員孫浩智在最后決賽時驚險逆襲,蟬聯冠軍,是最有力的佐證。
上局較量中,對方成功預判孫浩智戰斗機的巡航道路,半路攔截擊落,迅速確立優勢,大比分取勝孫浩智。形勢急轉直下,如想晉級唯有在下局靠全殲敵人拿到更多分數。
“‘敵人’一定會為求穩而拖延時間,消極作戰。”下半場,作為“艦隊司令”的孫浩智頂住壓力大膽用兵,布下險局。果不其然,利用對手求穩的心理,孫浩智步步緊逼,凌厲的攻勢讓對手風聲鶴唳,竟連一發導彈都沒有向孫浩智的艦隊打出,在最后的包圍圈中潛艇、殲擊機同時開火,轉瞬間“敵”主力航母被判定擊沉,孫浩智反敗為勝。屏幕前的觀眾和選手拍案稱奇,這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逆襲”。
“兵棋是為戰爭而生,從感覺好玩到實用,是讓學員愛上‘打仗’的關鍵”
“祝賀孫浩智同學奪得首屆全國兵棋推演大賽個人賽冠軍”。
去年秋天,一條巨大的橫幅吸引了陸軍裝甲兵學院不少新學員加入作戰仿真俱樂部。今年編隊賽冠軍張云超和他的4名隊友當時就在其中。
“兵棋是為戰爭而生,從感覺好玩到實用,是讓學員愛上‘打仗’的關鍵。”當談及如何激發學員研戰興趣時,該院教務處處長李曉強說。
學員李斌第一次進行兵棋推演時,發現它與游戲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一直找不到“打仗”技巧。
“兵棋推演和實戰是一樣的,戰斗群必須要形成合力,分兵是兵家大忌……”師兄黃哲積極鼓勵李斌,利用空余時間耐心給李斌講解戰斗原理、分析地圖形勢、進行復盤研討。“學院兵棋推演研究的氛圍很濃,在校園里經常能見到爭得面紅耳赤的學員,會不知不覺被感染。”李斌的戰斗激情再次被點燃。
一年來,經過不斷努力,李斌終于找到了戰場的感覺。決賽時,李斌通過精確計算和合理分配彈藥,成功毀傷“敵”方驅逐艦。“兵棋推演給了我接近實戰的機會,讓我更好地鍛煉了自己的指揮水平。”所在編隊今年獲得全國兵棋推演大賽團體賽亞軍后,李斌激動不已。
其實,對于高強度訓練,大部分學員常常會感到枯燥,訓練效果不盡如人意。但指導教員在組織訓練過程中,不斷更換想定和地圖,設置不同戰斗類型、性能裝備、兵力比例,讓每次戰斗都不一樣。因此,學員們每次都是興致勃勃,每場戰斗都有新的收獲,領兵打仗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錘煉。
“苦功夫多,巧功夫少。”孫浩智如此評價自己的備賽之路。在備賽期間,陸軍裝甲兵學院的參賽選手累計共進行過1000余場次對抗演練。“每個想定我比別的選手都多練了50多場,跟對手交手時才會輕車熟路。”孫浩智說。
“教員,我們什么時候能參加學院第五屆兵棋推演大賽……”在《作戰仿真》選修課上,學員劉暢躍躍欲試。
“抓住學員興趣點因勢利導,一招一式練過硬就能成長為優秀的指揮員!”看著坐得滿滿當當的教室,教員湯再江累并快樂著。
一場競賽,幾多收獲。載譽歸來的學員們正在努力鍛造勝戰新本領
決賽前的一個深夜,計算機樓里燈火通明。“直升機前進5個格,可以提供更寬廣的視野。”隊友說完,孫浩智站起來反駁:“我認為你的做法太冒險,走3個格可以及時改變路線,有特殊情況可以立即回援。”
學員們的復盤交流有種“華山論劍”的感覺,不拿第一誓不罷休。孫浩智說,通過兵棋推演了解戰爭,明確自身短板,可以為以后更加從容地指揮作戰夯實基礎。
“從中路出發,用我們的優勢兵力與敵方進行正面對抗。”“從下路出發,我們出奇兵制勝。”像這樣的分歧經常出現,雖說每一次新想法都會被質疑、修改,但他們總能很快達成共識。比賽中5人為一組編隊,要想取勝靠的就是配合、協同能力。
“這和打仗完全一樣,兵棋推演是提高學員戰術素養的很好途徑。”在和學員進行兵棋推演交流研討時,合成旅參謀陳琪說,“根據預設目標位置,來計算不同階段行軍時間、里程、疲勞值,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部隊戰斗力。”
“誠邀擔任軍隊內部賽裁判員……”大賽剛落幕,張云超接到了全軍“先知·兵圣”兵棋比賽的邀請,從選手到全軍大賽的裁判,他直言沒想到身份變換這么快。
在全軍比賽現場,張云超看到,部隊參賽組隊員比賽全程沒有一句交流,戰術決策瞬間完成,戰機牢牢抓在手中,操作駕輕就熟,指揮游刃有余。那時,張云超以前的那點自我滿足感蕩然無存,更多的是本領恐慌:軍語不標準、對戰法的理解運用還停留在淺層次……
歸來后,張云超對《作戰指揮基礎》《聯合作戰指揮》等課程更感興趣了。“只有在聯合作戰背景下,指揮海軍空軍部隊,才能更好地鍛煉指揮水平,為部隊任職打下基礎。”張云超說。變化的不止他一人,學員周金明說,“發現了戰爭藝術的魅力后,一些枯燥的作戰數據都覺得那么親切。”
一場競賽,幾多收獲。載譽歸來的學員們,并沒有沉浸在獲獎的喜悅中,他們瞄準未來戰場加鋼淬火,努力鍛造勝戰新本領。(吳繼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