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推動科技的創新和應用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目的在于應用,要為部隊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服務,提高對戰斗力的貢獻率。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瞄準戰場需求,聚焦戰創傷救治關鍵技術和難點集智攻關、持續創新,不斷提升衛勤核心保障能力。
今天,我們關注兩張“成績單”。一張是科研“成績單”——近5年,60余項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于新型戰創傷救治,發布30余項國家級標準指南,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余個重大獎項,獲批骨科國內唯一國家臨床中心、第一個燒傷領域國家創新團隊;一張是救治“成績單”——連續5年,戰現場危重燒傷休克率顯著降低,嚴重肢體損傷救治成功率提升到96.6%。
兩張“成績單”,來自同一家軍隊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兩張“成績單”,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戰創傷救治。
“軍隊醫院必須緊盯戰場需求提供有力衛勤保障。”該中心領導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聚焦戰創傷救治關鍵技術和難點集智攻關、持續創新,打造全鏈路戰創傷救治體系,不斷提升衛勤核心保障能力。
前不久,一名重度燒傷的戰士在該中心精心救治下,康復出院。救治團隊負責人、中心燒傷整形醫學部主任申傳安告訴記者,他們受領緊急救治任務時,這名戰士尚在千里之外,生命垂危。醫學部第一時間聯合抽組各學科骨干力量模塊化前出,應用多項先進技術,幫助這名戰士轉危為安。
“生命奇跡”的創造,是該中心戰創傷救治體系效能的生動體現。為應對野戰條件下醫療救援面臨的傷員多、時間緊、情況復雜等多重考驗,他們深入研究戰場燒傷、復合創傷等戰創傷救治難題,融合多學科建立“模塊化戰創傷救治分隊”;構建完善的戰創傷學科體系,打造集戰現場急救、專科治療、愈后康復、功能重建于一體的全流程戰創傷救治鏈條,實現戰創傷救治整體能力水平躍升。
“作為戰創傷救治的關鍵力量,我們在戰場救治技術研究攻關上絕不能偏離戰場。”該中心領導告訴記者,救治效能怎么樣,救治技術是關鍵。為此,他們以人才隊伍和創新技術為支撐,以骨科和燒傷兩個與戰場密切相關的國家重點學科為龍頭,搭建戰創傷救治特色學科群,建立戰創傷“臨床救治—實戰訓練—能力生成”轉化路徑,形成以戰場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儲備創新機制。近年來,眾多實戰特色鮮明的科研成果接連涌現,危重燒傷全胃腸營養、自體皮膚循環再造、疑難骨創傷修復與功能重建等百余項關鍵救治技術走在全國全軍前列。
前不久,該中心野戰醫療隊再度集結,通過模擬戰創傷危重癥官兵救治訓練提升醫護人員救治能力。訓練現場,混合現實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新型創傷敷料、腹腔穿刺回縮式安全補液針等一批科研成果悉數登場,接受實戰化檢驗。(周波 陳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