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第81集團軍某旅某連列隊集合。擔任連值班員的五班下士胡鑫杰,面對全連官兵展開一日工作講評。他聲音洪亮、邏輯清晰、分析準確,讓人眼前一亮。
“感謝連里提供的鍛煉平臺,讓我明白普通一兵也可以不普通。”回到宿舍,胡鑫杰告訴筆者,他前段時間剛選晉為下士,但由于經驗欠缺、閱歷尚淺,執行組織賦予的任務經常“掉鏈子”,一度產生消極情緒。多虧了連隊干部骨干的耐心幫帶,讓他逐漸找回自信。
“軍士是我軍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的基礎骨干力量,必須高度重視這支隊伍的建設和培養。”該連指導員賈明軒介紹,他們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很多非骨干軍士存在這樣的傾向:日常表現不突出、作用發揮不明顯、訓練成績居中游、執行任務愛溜邊。
下士高志新一直將擔任班長作為奮斗目標。由于名額有限,他未能如愿后,頓時陷入迷茫:“以后我就把分內工作干好就行,其他的就不想了……”
而入伍11年的二級上士李闖,能力素質更勝一籌,同樣沒能當上班長。“我雖然有一技之長,但‘貪多嚼不爛’。當班長多操心啊,我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是挺好?”聽得出來,他另有自己的盤算。
賈明軒認識到,很多非骨干軍士安于現狀,主要是因為沒有找到施展才干、提升能力的空間和平臺。事實上,現在的戰士學歷普遍較高,或多或少都有些專長,一定要創造有利條件,讓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在工作任務中大展拳腳。
“非骨干軍士也能‘唱主角’!”為此,在旅機關指導幫帶下,該連探索健全非骨干軍士培養機制,綜合考量個人意愿、能力素質和崗位需求,為他們制訂成長路線圖,積極搭建展示平臺,激發干事創業和成長成才內生動力。
下士劉昊性格內向,入伍以來默默無聞。一次教育課上發言,班長發現他思維敏銳,便鼓勵他走上講臺。隨著上臺次數增多,戰友們看到了劉昊身上的閃光點,劉昊本人也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不僅當上了營史講解員,還被委以政治教員的重任。
胡鑫杰的改變,同樣立竿見影。進入軍士行列后,連隊干部骨干決定“扶上馬,送一程”,對他展開“多對一”幫帶。胡鑫杰一改往日低迷,積極參與某新型裝備戰場應用課題研究,在示范教學、組訓施訓、戰法創新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目睹胡鑫杰的進步,戰友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看到非骨干軍士戰友爭先恐后,高志新“坐”不住了,臟活累活搶著干,主動向連隊干部學習管理經驗;一度留戀“舒適區”的李闖,也開始闖勁十足,主動請纓擔負某課目教學任務,立下了爭當“金牌教練員”的目標……
如今,在該連,非骨干軍士隊伍的干事活力得到了充分釋放,其中不少同志成了班長骨干的有力人選。(趙志強 劉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