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作業,大家動作迅速、配合默契,創造了新紀錄,整體表現不錯!”前不久,某野外訓練場,海軍航空兵某通信站機動分隊官兵參加上級組織的崗位練兵比武,奪得團隊第一的好成績。分隊指揮員曾星益頗為感慨:“曾經丟掉的榮譽,這次又拿回來了。”
據了解,該分隊官兵以往參加上級組織的崗位練兵比武很少失利,去年卻出現了一次意外。
那次比武中,為檢驗官兵通信保障水平,上級在未提前通知任務分隊的情況下,臨時將場地設在交通不便、障礙物較多而且比較分散的地域。按照指令,曾星益帶分隊官兵機動至任務地域后,依據現地環境、地形等情況,指揮官兵將各種通信裝備按照作業要求分別部署在相應位置。同時,他指揮電源班班長謝發昆迅速為各裝備保障供電。
地形條件復雜多樣,不同類型裝備分處不同位置,相互間距離較以往明顯拉遠……面對眼前的一切,負責供電保障的謝發昆有些為難。
“按照慣例,不該是這樣的啊!”謝發昆說,在以往比武中,各種裝備布設相對集中,場地環境、地形條件等大多與平時訓練場景沒有多大差別,官兵無需大費周折即可迅速實施供電保障,但這一次導調組一反常規,繼續依照老辦法保障供電肯定行不通。
情急之下,謝發昆決定將班組分成多個小組實施多點保障。為確保任務順利進行,他還專門為每個小組安排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一切就緒,官兵依令迅速展開作業,整個過程進展還算順利。孰料,就在謝發昆準備下達正式供電指令時,卻聽到導調組突然喊“停”。原來,他們的作業過程已超過預定時長。
“平時訓練中,都能在第一時間架設好發電機保障供電。關鍵時候怎么‘掉鏈子’呢?”電源班的表現,讓該通信站一名領導頗感意外。
后來,官兵復盤總結發現,整個作業過程中,大家都是按照規程熟練操作,展現了很好的專業素養,但在架設供電設備時,因為單臺電源車保障范圍有限,不得不同步調整通信裝備布設陣位,導致作業超時。
“真正的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每個環節、每個戰位、每名同志都不能出絲毫差錯,必須做到無縫銜接。”該通信站領導的話引起官兵思考。他們深入查擺剖析發現,平時開展相關訓練時,場地相對固定、作業環境雷同、地形條件類似。對于可能出現的情況,官兵大都心中有數,為此還總結了應對舉措、制訂了應急方案。之前的幾次比武中,面對上級導調的情況,他們在自己的“工具箱”里基本都能找到應對之策,所以每次都取得好成績。
沿襲慣性思維、遵循固有套路,難以應對千變萬化的戰場。在查擺剖析的同時,該通信站因勢利導,組織官兵圍繞“對標實戰找差距、對接戰場強本領”開展討論,引導大家著眼作戰實際強化實戰思維;常態組織訓練骨干,圍繞油機架設與開通、偽裝隱蔽、應急轉場等場景,充分預想各種險局、難局、危局,提出應對意見建議;開展針對性強化訓練,結合作戰環境、保障模式等預置多種行動方案,將其融入平時訓練實踐中,不斷提升官兵為戰保障本領。
在此基礎上,該通信站從相關專業崗位抽調力量組成機動小組,定期赴野外地域偵測地形地貌、察看地理環境條件,建立訓練場地環境要素條件庫,常態更新實戰化訓練環境構設要件;每次組織訓練,由指揮所臨時抽取不同場景進行導調,結合訓練總結改進完善相關方案預案,進一步充實官兵應急應戰“工具箱”。
“事實說明,只有時刻充實應急應戰‘工具箱’,才能不斷以新成績創造新榮譽。”曾星益感慨地說。據介紹,他們將進一步完善多種地形地貌、多類裝備配置的通信保障模式,組織開展全要素保障訓練,設置突發連貫特情強化戰場思維,不斷錘煉官兵突發情況處置能力。(傅琳 趙大可 傅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