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智能手機的商業模式,通過內容、應用、廣告推送、附加值獲取盈利
小米推出的47英寸3D智能電視,售價2999元;樂視TV,39英寸,雙核CPU,只需1999元……互聯網企業做電視不約而同地打出了親民的價格。這讓人想起去年互聯網企業扎堆做手機時大打價格戰的一幕,而今互聯網做手機似乎已被市場淡忘。
“智能電視之所以敢如此定價,主要是壓縮了高昂的渠道與流通成本。”易觀國際分析師卓賽君說,“但僅就小米可以預見的出貨量來看,走低價路線,更可能是博眼球來滿足小米在入口之爭上的野心,保持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并快速普及。”
現實中,互聯網電視的快速普及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方面,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還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用戶體驗成為關鍵所在。此前,由于網速帶寬不足等原因,部分智能電視面臨著“有人買但少人用”的尷尬境地。
“近幾年是智能電視高速發展的井噴階段,但是智能電視激活率、實際使用率不高。因此內容開發商不愿意進入這個市場。與其看著互聯網企業可能把水攪渾,倒不如一起合作來切家庭互聯網這塊大蛋糕。”卓賽君說,“以前電視靠終端硬件賺錢,現在智能電視借鑒智能手機的商業模式,通過內容、應用、廣告推送、附加值獲取盈利,做一個應用商平臺。這將是電視盈利模式上的創新。”
硬件廠商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涉及幾個層面:平臺的合作,如云平臺、應用開放平臺等;內容的合作,如視頻、游戲等;應用服務的合作,如支付、購物等。“軟硬合作將會成為智能電視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推動產業生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同時為多屏的融合奠定基礎。智能電視帶來了靠內容掙錢的方向,從硬件為核心轉移到以內容為核心。”卓賽君說。
新媒體改變了新聞,電商重寫了購物,支付寶沖擊了銀行業……當互聯網企業將目光瞄向傳統電視后,人們是否可以期待一場“客廳革命”的到來?這還有待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