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7月9日電 題:做客中亞東干人家感受“離鄉百年情”
中新社記者 李德華 閆文陸 殷春永
阿卜別克微笑地站在院落的大門口。幾棵茂盛的櫻桃種在門口四周,鮮紅的櫻桃星星點點掛在綠枝上。
7日,中國新聞社“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采訪組來到吉爾吉斯斯坦第三大城市托克馬克市瑪斯胡縣亞歷山大諾夫卡鄉采訪。瑪斯胡縣有1.6萬人,其中1.3萬人是回族民眾,包括阿卜別克在內,他們在中亞被稱為“東干”人。
在中亞,從陜甘轉至新疆,由新疆轉到中亞的回族人,于1924年前蘇聯進行民族識別時其民族名稱被定為“東干人”。中亞的東干人,目前約有15萬人。迄今,他們仍保留著100多年前的陜西和甘肅方言和中國西北地區流傳的民間文學、藝術以及傳統習俗。
看到記者下車,阿卜別克迎了上來,一句帶有甘肅口音的“你好”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寒喧之后的交談,連言語帶比劃,大部分的內容都可以聽懂。
在異國他鄉,聽到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話語,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我們在家都用回民話。”阿卜別克說。為了保留文化傳統,當地很多回民100多年來一直有意教下一代使用回民話。
家人們之間都是用陜甘等地的方言交流,這種有意識的傳承也是當地回民能夠保留自已獨特文化的原因之一。由于相對封閉,他們的語言甚至還保留著100多年前的特色,以到于阿卜別克第一次到新疆時認為“我說的很多老話內地人都忘了”。
阿卜別克50多歲了,他曾經多次往返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上世紀90年代,他做牛仔服裝生意。“烏魯木齊和伊犁都去過,在新疆有很多朋友”。他們至今還和阿卜別克有著聯系,“其中的幾位還來家看過我呢”。
生活在吉爾吉斯的回民很大一部分從事農業種植。隨著年齡的增加,阿卜別克放棄了競爭日趨激烈的服裝生意,回到家里打理田地。他有一座寬敞的庭院,院外果樹環繞,院內分布著俄式住房,庭院的外側則是農田,地里種植著芹菜、西紅柿等。
在中亞,回民以勤勞和精耕細作而聞名,當地的農作物大部分由他們提供,自然整體收入也不落人后。
現時,這里中午的溫度達到了30多度,但在庭院的陰涼處仍感到很適宜。阿卜別克對自已的生活很滿意,他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女兒還在上學,其它3個孩子開了一家洗車店。“娃娃們都很聽話,能夠自立。”他說。
由于擁有語言優勢,使當地回民在推動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經貿文化交流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當地企業家艾吉克介紹,在吉爾吉斯從事中吉間國際道路運輸的60多家公司中,有30多家是當地回民開的。
在亞歷山大諾夫卡鄉回民開辦了許多的菜市場、超市、肉店和路邊的水果攤,過去詢價,回應是熟悉的鄉音,如果不是看到招牌上的俄語,還以為置身中國西北的回民聚居區。
“花兒”是回族民眾的一種喜聞樂見演唱形式。阿卜別克喜歡聽。“中國有很多‘唱家子’,我們這沒有,很多人不會唱,只能大家聚在一起時跟著唱一下”,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