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馬達加斯加馬希齊鎮的中國雜交水稻高產示范基地,中國農業專家察看示范田稻苗長勢。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新華社塔那那利佛5月19日電 記者手記|飄過印度洋的稻花香
新華社記者徐瑞青 凌馨
“以前家里8畝地種本地稻,連溫飽都難以維持。三年前改種雜交稻后,我們不僅吃得飽,還有余糧可賣,甚至攢錢買地擴大種植。”近日,在馬達加斯加中國雜交水稻高產示范基地所在地馬希齊鎮,30歲的稻農費莫索阿·拉卡通德拉扎拉帶著滿足的笑容對記者說。
3月25日,在馬達加斯加馬希齊鎮,稻農費莫索阿·拉卡通德拉扎拉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在阿諾西阿里沃村,農業部技術員朗博阿薩拉瑪·拉齊納正帶領農戶進行病蟲害防治。他曾兩度赴湖南培訓,如今已成為本地雜交稻推廣的中堅力量。
“我的技術都是中國老師教的?!彼f。多年來,中國專家不僅推廣良種,更注重“良法”的傳授:既在“田間課堂”里手把手教農民育苗、插秧、防治蟲害,也通過系統化理論授課,培養本地技術骨干,再由他們將種植知識繼續傳授給更多農戶。
3月25日,在馬達加斯加阿諾西阿里沃村,農業部技術員朗博阿薩拉瑪·拉齊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艾琳·諾嫩賈納哈里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3畝稻田去年首次嘗試種植雜交水稻便迎來豐收,“以前種田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心里踏實多了”。
2007年,中國援馬雜交水稻示范中心項目正式啟動,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牽頭、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實施。這也是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確定的10個援非農業示范中心之一。在示范中心的墻上,懸掛著農業專家在全島推廣水稻的珍貴照片,角落里整齊堆放著各式農具。
這是3月26日在馬達加斯加馬希齊鎮拍攝的中國援馬雜交水稻示范中心。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這里的農民一直‘靠天吃飯’,受限于種子質量、種植技術和基礎設施等因素,水稻產量始終上不去,很多農民吃不飽飯?!敝袊r業專家胡月舫指著遠處的稻田說,“讓雜交水稻在這里扎根,第一步是選好種子?!睘楹Y選適應本地氣候和土壤的品種,他與團隊帶著幾十個稻種樣本,幾乎踏遍了全島主要稻區,最終選育出5個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具備高產、抗旱、耐淹等優勢。
3月25日,在馬達加斯加馬希齊鎮,中國農業專家胡月舫(右一)向當地稻農介紹水稻生長情況。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可真正的挑戰,是讓農民接受這些‘外來種’?!鞭r業專家宋春芳說。為打消疑慮,專家們在相鄰的兩塊稻田上分別種植雜交稻與本地稻,在同樣耕作條件下,雜交稻的產量是后者的兩到三倍??粗恋榈榈牡舅耄迕駛冃欧馗目诜Q它為“擦拉貝”——當地語中意為“最好的東西”。
推廣過程中的艱辛,至今仍歷歷在目。胡月舫回憶,他們曾住在農戶漏雨的草棚,飲用屋頂鐵皮瓦收集的雨水,徒步十幾公里背柴做飯,靠木薯干糧來作為三餐充饑?!坝写胃脑煺訚傻貢r,我腳底被樹枝刺穿,是村民們抬我出來的?!?/p>
目前,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累計推廣面積已達9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7.5噸,是當地常規品種的兩到三倍,成為非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金黃的稻米不僅填滿了農民的糧倉,更托起了這個島國糧食安全的愿望。
3月25日,在馬達加斯加馬希齊鎮中國雜交水稻高產示范基地,農民在示范田中檢查水稻長勢。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希望有一天,中國雜交水稻能種滿整個島,讓更多農民吃飽飯、掙到錢,我們能早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庇浾唠S行的本地同事埃里克·拉佩若齊說。
這是3月25日在馬達加斯加阿諾西阿里沃村拍攝的稻田。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
3月26日,農民走在馬達加斯加馬希齊鎮的中國雜交水稻高產示范基地示范田間。 新華社記者 李亞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