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5月25日電 題:“里斯本丸”沉沒了,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沒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鄭博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英國也計劃在8月舉行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活動。在此背景下,一段曾鮮為人知的歷史,因一座紀念碑、一部紀錄片而被更多熱愛和平、珍視中英友誼的人們所銘記。
1942年10月,日軍征用“里斯本丸”號客貨船押運1800多名英軍戰俘從香港返回日本,該船途經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時被美軍擊中,日軍不但不及時施救,反而射殺逃生人員,造成800多人遇難。生死關頭,舟山東極漁民一次次劃著小舢板沖入槍林彈雨,先后救起384名戰俘。這一無畏壯舉,成就中英人民共同歷史記憶中的感人篇章。
今年5月20日,“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揭幕儀式在浙江省舟山東極青浜島舉行,18名從英國遠道而來的“里斯本丸”英軍戰俘后代參與見證。他們中的一些人是第一次踏上這片拯救父輩的土地。
“這座紀念碑如同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中國與英國,連接悲痛與團結。”英國“里斯本丸”紀念協會主席、“里斯本丸”幸存者托馬斯·西奧多·瓊斯之孫安東尼·瓊斯說。
三天之后,即5月23日,由中國國家電影局和中國駐英國大使館主辦的2025“中國電影節”在倫敦開幕,開幕式邀請“里斯本丸”戰俘家屬等近200名嘉賓,共同觀看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
這部歷時8年拍攝的紀錄片,搶救性尋訪事件親歷者及其后代、歷史學者,挖掘出大量珍貴歷史文獻和影像資料,讓這段歷史得以在大銀幕上重現。當83年前發生的一幕幕歷史細節呈現在觀眾面前時,人們被中國漁民的樸素善舉深深打動。
這次營救行動并非有組織的軍事協同,而是普通百姓的道義抉擇。為了搶救落水的戰俘,東極漁民連夜出海,用小舟救人。由于語言不通,雙方只能用手勢和眼神交流。東極漁民盡管自身缺衣少食,仍將僅有的米湯、咸魚和草藥送給戰俘。英軍士兵在日記里寫道,“中國漁民塞給我的烤番薯,是戰俘營3年里最溫暖的食物……”
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在電影節開幕式上說,回望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中英兩國人民并肩作戰抗擊法西斯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犧牲,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舟山漁民冒著生命危險營救英軍戰俘的義舉,是兩國人民在戰火中結下深厚友誼的有力證明。
英國紀錄片制作人朱利安·阿爾坎塔拉參加了電影節開幕式,他的叔叔約瑟夫·維奧托罹難于那艘被擊沉的戰俘船上。阿爾坎塔拉說,影片“填補了我們認知中一個巨大空白”,“我們只知道他是在一艘被擊沉的船上,但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知。直到這部紀錄片出現,我們才第一次有機會了解關于他和其他人到底經歷了什么。”
英國《泰晤士報》評價,這部影片記錄了“一段關于勇氣與同情心的故事,是一部非凡而獨特的影片”;《衛報》稱其為“一部以深切同理心講述英國戰時悲劇的紀錄片”。英國媒體能給出這樣的評價,足見83年前的善意依然能打動人心。
5月15日,英國議會下議院議員柯爾斯廷·沙利文在發言中提及“里斯本丸”號事件,以及將在中國舟山群島舉行的紀念儀式,并邀請下議院領袖露西·鮑威爾對此發表官方聲明。鮑威爾回應說,這場悲劇“需要被銘記”。
83年過去,當年參與救援的漁民都已離世,但他們展現出的勇敢和善良永遠不會消失。近年來,“里斯本丸”號上一些英國戰俘的后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紀念先輩,并與施救漁民的后代相見。在英國,每逢“里斯本丸”號沉沒周年紀念日,參加過二戰的老兵家屬和一些社會人士也會舉行紀念活動。
歷史遠去了,又從未遠去。中國漁民的義舉,見證了中英兩國人民在戰火中結下的深厚友誼。“里斯本丸”沉沒了,但人性之光永不沉沒,人們對善意與友誼的感知跨越山海,五洲皆同。5年前,當最后一位參與救援的漁民林阿根去世的時候,英方幸存者的后人發來唁電說:“他為世界留下的遺產,包括勇氣、英雄主義和一個人在面對人類最惡劣暴行時所能施予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