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秘魯錢凱7月31日電 記者手記|錢凱港24小時
新華社記者趙凱 朱雨博 孟宜霏
12時55分,太平洋東岸秘魯錢凱港,集裝箱船“金奈”輪順利停靠3號泊位。碼頭工作人員迅速出動,與船員協作開展系泊作業,用十余根船纜將巨輪固定,讓“金奈”輪得以在返回中國前在避風港內小憩。
錢凱港是中國與秘魯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2024年11月正式開港,成為連接亞洲與拉美最重要的航運樞紐之一。時值南半球冬季,秘魯沿海地帶霧氣比平日更盛。負責“金奈”輪裝卸作業的4臺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又稱橋吊或岸橋)高逾130米,其頂端在大霧中隱約可見。
13時32分,橋吊開始向裝卸作業區移動,40只紅色車輪承載著龐大的藍色機身沿軌道滑行,顯得沉穩而靈動。
與此同時,錢凱港的“搬運工”智能駕駛集裝箱卡車魚貫而出,遵循系統指令自動列隊。這些無駕駛室的集卡如貼地飛行的魔毯,電力驅動使其能耗較傳統集卡降低25%以上,全程零碳排放。
中遠海運港口秘魯錢凱公司中方支援團隊領隊何釗毅告訴記者,港口集裝箱從岸邊裝卸到轉運至堆場,再到堆場裝卸等流程可以實現自動化操作,高效精準作業。
14時30分,裝卸作業有序運行。記者來到運營大樓,一樓前臺一對象征中秘友誼的羊駝與熊貓玩偶映入眼簾。乘電梯上五樓,來到整座港口智慧化運行的中心——中央控制區與計劃區。
“計劃部的工作始于船舶靠港之前,我們會從船舶出港港口接收集裝箱數量、貨物類型等信息,據此制訂裝卸作業計劃。”錢凱港計劃部員工胡里奧·科尼斯亞說。
在中央控制區,碼頭生產操作系統負責將作業計劃分發至橋吊、軌道吊與智慧集卡等設備,指揮其自動作業,正如“大腦”調動“四肢”。港機設備搭載的設備控制系統則是其中負責信息傳導的“神經”。
控制區的安靜與碼頭的繁忙形成鮮明對比,這正是智慧港口高效運行的體現。錢凱港開通后,中秘兩國間的單程海運時間縮短至23天左右,物流成本節約20%以上。在先進的港口管理經驗與設備技術助力下,錢凱港已發展成為拉美地區領先的智慧港口。
18時45分,秘魯軌道吊操作員克勞迪婭·雷諾索準時到崗交接。錢凱港現有16位軌道吊操作員,每個班次通常只需4至5人,即可完成全部15臺軌道吊的作業監控。
“目前八成左右的裝卸作業都是自動操作,當遇到異常情況時我會手動操作。”雷諾索說,遠程遙控操作能大大提升安全性,減少事故風險。
20時前后,記者一行驅車離開港區投宿錢凱市。晚風里夾雜的淡淡海腥味,來自附近的幾家魚粉工廠。
秘魯是全球最大的魚粉出口國,也是中國進口魚粉第一大來源國。錢凱港為漁業等秘魯主要出口產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推動秘魯政府依托這一機遇加大投資。最新出口數據顯示,今年4月,秘魯漁業出口占總出口額約6.5%,魚粉出口較同期大幅增長605.3%。
不少本地魚粉廠、水果種植戶搭上“出海快車”,訂單量大幅增長。中遠海運港口秘魯錢凱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波說:“以前像牛油果、藍莓這類生鮮果品出口到中國常需約33天航程,易腐損、成本高。如今通過錢凱港直航,海運僅需23天,大大提升保鮮率與競爭力。”
搭上這趟快車的還有許多秘魯進口商。次日10時30分,秘魯Indurama家電公司外貿主管邁拉·烏伊卡來到錢凱港與港口商務部門洽談合作。該公司致力于進口家電銷售,業務遍布拉美。錢凱港開港后,公司通過錢凱港運送貨物,物流周期從50天壓縮至30多天,其主打產品在秘魯市場的占有率大幅提升。
烏伊卡告訴記者,公司希望繼續把握錢凱港帶來的發展機遇。“下一步,我們計劃主推從中國進口的洗衣機。我們在這一品類還不是領導者,但正向這方面努力,希望在新領域同樣建立起品牌影響力。”
中遠海運數據顯示,2025年1至5月,錢凱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約9.44萬標準箱、散雜貨及滾裝貨物62.69萬噸,裝卸船舶118艘次。
“運輸需求增長的速度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何波坦言,“這是挑戰,更是機遇。這些變化讓我真切感受到,一個現代港口所帶來的不僅是貨物流動,更將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與中小企業發展機會的躍升。”
12時54分,進港近24小時后,“金奈”輪完成在錢凱港的裝卸作業,載上秘魯與周邊拉美國家的貨物駛向中國。船尾在海面上劃出航跡,勾勒出新時代亞拉陸海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