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科納克里8月12日電 通訊|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印在貨幣上的中幾能源合作標志
新華社記者張健
在幾內亞的杜布雷卡省,從富塔賈隆高原奔流而下的孔庫雷河倒映著凱樂塔水電站宏偉的壩體。水電站運行十年來,將穩定電能源源不斷輸送到首都科納克里和北部山區村落。這座被印在幾內亞貨幣上的工程,已成為中幾攜手發展的時代見證。
十年前,科納克里的夜晚常被柴油發電機的轟鳴聲籠罩。這個擁有“西非水塔”之稱的國家,燃油發電占比超過70%,高昂的電價和脆弱的電網嚴重制約著經濟發展。
“凱樂塔水電站建成投產前,我們社區停電現象非常普遍。基本上每天都要停電,有時一停就是好幾個小時。”參與過項目建設的翻譯哈桑·邦古拉回憶道。
2015年8月,由中交集團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電對外”)承建的凱樂塔水電站機組全部投入運營,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幾內亞發展新篇章。多年平均發電量達11.25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不僅填補了全國近一半的電力缺口,更推動幾內亞清潔能源占比飛速躍升。
“電站配套建設的輸電網將電力從首都轉送至11個省區,偏遠地區第一次用上了穩定電。”凱樂塔水電站管理公司財務總監杰納布·迪亞洛說。
2021年,隨著同樣由水電對外承建的另一座水電站——上游蘇阿皮蒂水電站并網發電,孔庫雷河上的“雙子星”工程總裝機達69萬千瓦,為幾內亞貢獻了80%以上的發電量,讓這個國家擺脫了依賴燃油發電的困境。
穩定綠色能源帶來的不僅是光明,更使幾內亞從“用電受限國”躍升為“電力輸出國”,向塞內加爾、岡比亞、幾內亞比紹、塞拉利昂等6個鄰國出口電力。“過去我們連本土需求都難以滿足,如今卻能點亮鄰國的夜晚。”迪亞洛自豪地告訴記者。
在凱樂塔水電站的中控室,邦古拉熟練地協助本地員工操作設備。作為項目運維團隊的一員,他的經歷是中幾技術合作的縮影。“從施工到運營,我們接受了焊接、電工、設備維護等系統培訓,中國工程師的‘傳幫帶’讓我們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他說。
據統計,凱樂塔水電站項目施工高峰期為當地提供了1500多個工作崗位。自2016年起的項目運維階段,企業與幾內亞政府合作,公開選拔近百名幾內亞學員赴華或進入當地高校學習,為該國培養了一批水電專業技術人才,如今他們已經成為國家電力系統的中堅力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水電對外幾內亞有限責任公司市場開發部主任陳秋涵表示,項目設立的“班前培訓”和“導師制”還應用到蘇阿皮蒂水電站的建設中。在凱樂塔成長起來的當地技術骨干,如今絕大部分已成為新項目的“師傅”。
目前,隨著本地工程師業務水平的提升,幾方團隊已經能夠獨立處理日常故障,參與兩個電站調度和維護計劃的制定。“中國朋友教會我們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邦古拉說。
人文交流的溫情同樣浸潤著這片土地。凱樂塔水電站項目捐贈的物資設備惠及周邊2萬居民,定期舉辦的“企業開放日”讓數百名孩子走進電站。“中國建設者和我們一起踢足球、過節日,他們尊重我們的文化,就像朋友一樣。有一次我的家人生病,一名中國同事得知后,幫忙聯系中國駐幾醫療隊和醫院,還親自開車送我們過去。”邦古拉告訴記者,在水電站項目工作期間,他不僅看到中國帶來的技術和投資,更感受到真誠的友誼。
站在凱樂塔水電站項目的變電站內,縱橫交錯的輸電線路向四方延伸。作為中非合作的標桿項目,這座“貨幣上的水電站”不僅為幾內亞提供了穩定的清潔電力,更彰顯兩國在基礎設施、技術轉移和綠色發展領域的深度協作。
“公司將進一步積極與幾內亞政府攜手合作,通過電力行業的穩健發展,更好地支持幾內亞的礦業發展遠景規劃。”陳秋涵表示。
夜幕下,凱樂塔水電站的燈光如星辰灑落河谷。當地居民家中,孩子們在臺燈下學習,工廠里,機床在轟鳴,鄰國的城市因幾內亞輸送的電能而煥發生機。那張印著水電站的2萬幾內亞法郎紙幣,不僅是發展的象征,更傳遞著一個跨越山海的信息:真正的合作,是讓進步的光照亮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