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伊斯蘭堡8月14日電 專訪丨巴中關系是政治互信與持久合作的典范——訪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前主席侯賽因
新華社記者蔣超 楊愷
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前主席、巴中學會主席穆沙希德·侯賽因日前在伊斯蘭堡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巴中友好關系是國際政治互信與持久合作的典范,在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兩國應攜手構建新時代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回顧巴中建交74年來的歷史,侯賽因說,自建交以來,從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結下深厚友誼,到建成中巴友誼公路,再到啟動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兩國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侯賽因表示,中巴經濟走廊啟動建設前,巴基斯坦面臨安全挑戰與外資短缺困境。中國率先對巴投資,體現了對巴未來的堅定信心,提升了巴在國際投資版圖上的地位。“中巴經濟走廊不僅促進了巴國內互聯互通,緩解了電力短缺危機,還創造了大量就業與教育機會。”侯賽因說,未來巴方將致力于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安全水平,為投資者提供更多便利。
侯賽因認為,近年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不斷拓展至農業、信息技術、綠色能源等領域,帶動巴欠發達地區快速發展。“在塔爾二區塊二期煤電一體化項目中,當地婦女能駕駛自卸卡車運煤;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蘇庫爾至木爾坦段項目的建設為數萬名當地民眾帶來就業機會;冷鏈設施和道路聯通水平的提升也使瓜達爾港的漁業發展受益。中巴經濟走廊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工程。”
侯賽因表示,巴中兩國可在產業轉移、關鍵礦產開發、信息技術、農業、人工智能、5G等領域深化合作,巴基斯坦還可以借鑒中國在滴灌、多熟制等農業技術上的經驗。“巴基斯坦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云計算、綠色能源等領域的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侯賽因說,兩國應繼續攜手構建新時代更加緊密的巴中命運共同體,把握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巴方應制定與中國發展優先事項相契合的戰略,特別是在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我們要把技術與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結合起來,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50多年前,我以巴中青年友好協會負責人的身份首次訪問中國時,還是一名學生。那是我與中國結緣的開始。”談及年輕一代,侯賽因表示,巴中關系是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獨特關系,凝結著團結與互信。“中國的成功故事值得我們學習,巴中兩國青年應攜手共建和平、發展、繁榮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