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8月21日電 題:歐洲的“不由自主”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日前,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出現了一幕令人瞠目的外交場景:美國總統特朗普舒適地靠在辦公椅上,幾位歐洲領導人則在對面坐成一排,猶如學生在聆聽老師教導。連日來,這一場景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瘋傳,讓歐洲輿論破防,直言是對歐洲的“羞辱”。
這也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白宮早已將美歐關系的“溫情面紗”撕得粉碎,讓這對盟友的主從關系和深層矛盾赤裸裸地袒露在世人面前。白宮會晤中,特朗普中途離場與普京通話40分鐘、讓歐洲領導人干等的戲劇場面,是又一印證。從單方面對歐加征關稅,到要求歐洲承擔烏克蘭安全保障“主要責任”,在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下,歐洲的利益往往被棄之不顧。
長期以來,盡管“戰略自主”被頻頻提及,但歐洲卻屢屢在關鍵時刻暴露出對美國“不由自主”的依賴——大量軍事裝備依賴美國,歐元區廣泛使用美元計價,甚至連不少歐盟高官都有美國背景。這種深度捆綁使歐洲在美國面前缺乏底氣。要戰略自主之名,卻無戰略自主之實,正是歐洲當前陷入戰略糾結的生動寫照。正如聲勢浩大的白宮之行,最終卻淪為一場露怯的外交秀。
歐洲困境的根源,在于其戰略自主性的全面缺失和行動力的嚴重不足。軍事上,北約框架下的安全依賴使歐洲難以實現防務自主;經濟上,歐盟不僅接受了美國加征的關稅,還接受了增加購買美國能源和對美投資的要求;政治上,東西歐分歧被美國利用,致使共同決策機制運行不暢;文化上,好萊塢作品席卷歐洲,奈飛公司影響著歐洲人觀看什么……這種全方位依附,使歐洲的戰略自主之路步履維艱。
跨大西洋關系裂痕日益擴大的現實,讓歐洲再次感到加強戰略自主的緊迫性。歐洲實現戰略自主的首要任務,是打破軍事依賴的枷鎖。西班牙放棄采購美國戰機計劃轉而考慮“歐洲貨”,歐盟啟動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計劃——這些舉措都釋放出歐洲在防務自主道路上付諸切實行動的信號。
經濟主權是戰略自主的基石。在美國關稅政策沖擊下,歐洲已經意識到構建多元化貿易網絡的重要性,并積極與亞洲、非洲等其他地區及新興市場深化經貿聯系。
最根本的在于政治意志的重塑。德國總理默茨此次在白宮就烏克蘭問題停火與談判的順序當面質疑特朗普,算得上是難得的戰略清醒。歐洲各國需要超越狹隘的短期利益,形成真正統一的戰略共識,并轉化為集體行動。
歐洲的覺醒不應源于被“羞辱”的憤怒,而應來自理性的認知。依附換不來尊嚴,更換不來安全。當世界走向多極化,歐洲唯有擺脫“依附心態”、形成統一意志、拿出實際行動,才能成為主宰自身命運的獨立力量。若繼續做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歐洲的“不由自主”恐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