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北部的邊境城市的里雅斯特,80年前的血腥氣息令人警醒,一切都被嚴肅地銘記。
盛夏的的里雅斯特,亞得里亞海的風帶著咸味與濕潤撲面而來。港口城市的日常節奏安靜而從容,咖啡館里人們低聲交談,廣場上孩童追逐嬉戲。然而,距海岸線不過七八公里的一處紅磚建筑,卻讓人心情沉重——圣薩巴米廠集中營紀念館。
這里是圣薩巴米廠集中營紀念館。圖片均為視頻截圖
這是意大利境內唯一一處曾被納粹改造為滅絕集中營的地方。二戰期間,成千上萬的人在這里被囚禁、審訊、轉運,乃至當場屠殺、焚尸。今天,它以冷峻的磚墻、狹窄的牢房、殘破的庭院,向世人無聲訴說著當年血與火的記憶。
圣薩巴集中營的存在并非偶然。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投降,德軍迅速占領意大利北部地區,并將意大利東北部劃入“亞德里亞濱海戰區”,包括與斯洛文尼亞接壤的邊陲城市的里雅斯特,不僅是地緣要沖,也是為了鎮壓活躍的南斯拉夫與意大利游擊運動。
這里匯聚了納粹在波蘭集中營中鍛煉出的殺人“行家”,他們將屠殺手段復制到這片土地。這座廢棄的米廠被改造成配備毒氣室的滅絕集中營,既是猶太人被轉運至奧斯維辛的中轉站,也是政治犯與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的屠殺場。
“這里不是意大利北部唯一的集中營,但圣薩巴米廠集中營的特殊之處在于,它不僅是關押的場所,還配備毒氣室,以及專門用于焚尸的火化爐。”圣薩巴紀念館工作人員盧卡·布雷齊亞對記者說。院落中央曾經矗立著高大的煙囪,80年前冒出的不再是糧食的香氣,而是無數生命被剝奪后的灰燼。
關于這里的遇難人數,學界至今沒有確切數字。戰爭年代保存下來的檔案中,僅列出約350名被害者姓名,但幸存者與對戰爭犯的審訊記錄顯示,至少還有3000到5000名沒有名字的受迫害者在此殞命。為了銷毀罪證,德軍在1945年撤離前,將庭院中央的毒氣室炸毀,如今人們除建筑主體外只能看到一座后人立起的紀念碑和花圈。
一名幸存者的回憶錄陳列于展柜中:“在1944年9月底,我們全家在威尼斯被捕,父親被送往奧斯維辛,母親留在圣薩巴,最終在倉庫里只找到了她殘存的衣物。這意味著她已經在這里遇害?!倍潭處拙湓?,讓人感受到戰爭年代家庭撕裂的絕望。
進入主樓一層,17間狹小的“微型牢房”依舊保持著原貌。每個牢房1.2米長2米高,但卻要容納6名以上的犯人?;璋?、逼仄、無窗無光,正如幸存者阿爾比娜·什卡巴(Albina ?kabar)所述:“沒有光,沒有窗戶,我不知道是白天還是黑夜?!?/p>
這些墻壁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劃痕。有人用鐵釘刻下名字,有人寫下生日與祈禱。意大利學者發現,很多文字被一層石灰覆蓋,幸而被當地收藏家及時抄錄保存。那些字跡,仿佛是被時間強行凍結的吶喊。
例如,在博物館的出口處,一封奇跡般留存在牢房內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的遺書被博物館用斯洛文尼亞語、英語和意大利語拓在石碑上:“我今天將被槍殺,所以我們將永別。親愛的母親、姐姐和父親,再見了?!边@封落款時間為1945年4月5日的信箋短促,字跡匆忙,卻是戰斗者留在世間最后的痕跡。
2025年,圣薩巴米廠集中營紀念館迎來兩個重要節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以及被立為國家級紀念館60周年。它長期以來對公眾免費開放,半個世紀以來,紅磚高墻成為教育與警示的課堂。意大利與斯洛文尼亞等鄰國的學校將這里列為游學必訪之地。
盧卡·布雷齊亞告訴我,紀念館如今每年接待十余萬名參觀者,其中七成是學生?!白尯髞淼娜藗冾I會到人性的黑暗面,以及提醒當今的社會恪守底線,是圣薩巴希望傳達的聲音。”布雷齊亞告訴記者。
我詢問一位來自米蘭的參觀者:圣薩巴的意義在于什么?他扔下一句——讓我們不要再重復人類的悲劇——就匆匆離去。
從都靈前來參觀的吉安盧卡·坎塔梅薩(Gianluca Cantamessa)對我說,圣薩巴紀念館客觀講述了殘酷的史實。但他同時感慨:“可惜的是,我覺得它并沒有教會我們變得更好?,F實是,這樣的歷史似乎在不斷重演……”
在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并未隨著1945年的勝利徹底消失。時至今日,意大利社會仍潛藏著極端主義的暗流。一些政治團體和社交媒體上的組織,公開打出懷舊口號,甚至美化墨索里尼時代;在米蘭等地,法西斯符號和口號依然時有出現,甚至出現上百人參與的非法集會,將手臂舉起45度,并高呼民族主義萬歲。
戈里齊亞市文化大使大衛·奧爾贊(David Orzan)告訴記者,極端思潮經常伴隨著經濟的衰退襲來,雖然這類勢力在整體政治版圖中邊緣化,但其話語對社會情緒的挑動不容忽視。
離的里雅斯特不到50公里,是同樣帶有沉重印記的戈里齊亞。二戰時期,這座邊境小城同樣被納粹占領,成為德軍向南斯拉夫戰場投送兵員的重要據點。奧爾贊說,歐洲當下仍面臨極端主義與仇恨言論的挑戰,“記憶并不是為了停留在痛苦中,而是為了抵御遺忘,讓悲劇不再重演。”
正因如此,圣薩巴米廠集中營紀念館的存在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當下的提醒。歷史告訴人們,極端思想一旦滋生并找到土壤,便可能迅速演變為社會災難。奧爾贊語重心長:唯有不斷講述、不斷傳承,才能讓新一代年輕人明白自由與和平的來之不易,從而守住民主與法治的底線。
今天的世界依舊并不安寧,戰爭的陰霾在某些地區徘徊。80年前,圣薩巴的煙囪噴出黑色煙霧;80年后的今天,仍有硝煙彌漫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歷史的回聲,提醒著今天的人們:唯有記憶,才能抵御遺忘;唯有和平,才是人類共同的未來。(任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