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9月11日電(記者 林卓瑋 鞏微微)“綠色轉型和數字健康將是未來中韓合作最具潛力的領域。”在廈門舉行的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期間,韓國貿易協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樸善景向中新網表示。她指出,中國近年來在法治化、透明度和便利化方面的顯著改善,為外企深耕中國市場注入了信心。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投資促進平臺之一,本屆投洽會吸引了來自五大洲的參展企業和機構代表。受訪的多國嘉賓普遍認為,中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不僅體現在市場準入、政策透明度和制度創新上,更在綠色低碳、新能源、醫療健康等前沿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合作潛力。
制度透明化提速 外資準入 “降門檻、提效率”
制度保障升級被視為外資信心的核心支撐。樸善景提到,以外商投資法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和不斷縮減的“負面清單”,為外資提供了更寬松的市場準入。
“在上海自貿區,化妝品和醫療器械新產品的上市周期從半年以上縮短到一兩個月,顯著提高了市場響應速度,”她說。
匈牙利工業地產開發商INPARK Group中國事務負責人費倫茨·法西(Ferenc Fasi)則認為,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開放方面的改進“令人印象深刻”。盡管面對激烈競爭,但他強調“投資項目從未如此之多,為我們創造了更多合作機會”。
醫療健康賽道升溫 跨國合作尋 “互補紅利”
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加速融合的趨勢下,中國市場成為多國企業眼中的“合作高地”。
2025年9月9日,福建廈門,在第二十五屆投洽會上,中韓企業高管、機構代表在交流會后合影留念,右七為韓國貿易協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樸善景。記者 林卓瑋 攝韓國樂派思公司中國區法人代表李亨信分析,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資本優勢,與韓國的研發能力天然互補,“在醫藥和醫療設備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韓國JK醫美集團海外事務部總經理蔭放則強調,中國近期的制度創新,特別是北戴河新區的“7+6”政策,大幅降低了外資醫療企業的準入門檻。
他透露,該集團正與中方伙伴共建抗衰與再生醫學項目,并聯合中國科研機構探索干細胞及細胞治療市場的布局,“希望借助中國市場的增長動能實現突破”。
綠色能源成投資新風口 中外企業競逐 “低碳機遇”
全球碳中和目標推動下,中國綠色能源領域的發展潛力正吸引國際資本密集布局。法國Hyper Wind公司營銷經理史蒂夫·帕基里(Steve Pakiry)直言,中國在風能技術和投資規模上已走在全球前列,是國際風電企業“必須布局的重要市場”。
據其介紹,該公司正借助投洽會平臺尋找投資方與合作伙伴,推動新一代風力發電技術在華落地應用。
2025年9月9日,意大利初創企業Minervas戰略顧問馬蒂亞·埃斯波西托(Mattia Esposito)在第二十五屆投洽會上發表演講。記者 林卓瑋 攝意大利初創企業Minervas則將目光投向智能交通減碳領域。其戰略顧問馬蒂亞·埃斯波西托(Mattia Esposito)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及制造業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意大利創新企業打開了廣闊市場空間。
“中國在無人機應用領域的創新尤其值得關注,其用途已超越傳統的拍攝與軍事領域,深入物流配送、日常生活服務等場景,這為跨界減碳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創新氛圍成 “加分項” 外資戰略轉向 “本土化創新”
不少嘉賓坦言,中國吸引外資的不只是政策紅利,還有濃厚的創新氛圍。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但在展會現場,我感覺仿佛置身未來,”埃斯波西托說。
樸善景也觀察到韓國企業在華戰略的轉變,“韓國電池企業正加大在華投資力度,戰略重心已從‘低成本制造’轉向‘為中國市場定制創新產品’。”
她看好中韓在氫能、儲能、碳捕獲、數字健康等領域的長期合作前景,“這些領域的合作不僅能實現企業共贏,更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從歐洲到亞洲,本屆投洽會上多國企業代表傳遞出一致信號: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持續改善的制度環境與旺盛的創新活力,正成為國際企業深耕中國的核心驅動力。
“投資中國不僅是資金的流動,更是融入本地生態、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的過程。” 一位受訪嘉賓的總結,道出了眾多外資企業的心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