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柏林11月2日電 (記者 彭大偉)德國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中德金融經濟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霍斯特·勒歇爾(Prof. Dr. Horst Loechel)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十四五”規劃將有望加快中國轉型為創新驅動型國家的步伐,而中國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將為德國企業提供新的機遇。
日前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對此,霍斯特·勒歇爾指出,在他看來,中國通過以促進消費和技術研發等為主的方式來強化國內經濟增長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中國今后將同國際市場脫鉤。”霍斯特·勒歇爾指出,正如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同樣也離不開中國。他認為,從公報所宣布的內容來看,中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將為德國企業同中國企業在諸如技術創新等領域開啟新的合作機遇,同時德國產品供應商也將在中國獲得新的銷售市場。
在霍斯特·勒歇爾看來,“十四五”規劃在經濟領域所提出的新導向將有望加快中國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技術大國的進程。他評價相關目標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因為只有通過轉型成為一個創新驅動型的國家,中國才能真正提升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才能躋身世界領先工業大國行列。
針對近期德國和歐洲經濟界頻繁討論的“對華經濟依賴”議題,霍斯特·勒歇爾認為這一說法實屬多慮。
“經濟交往總是意味著一定程度的依存度。這并非什么壞事,相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霍斯特·勒歇爾指出,事實上,德國對華經濟合作并不是一種“對華依賴”,與之相反,大批德國企業在華經營得十分成功,德國工業企業同時也出口數量龐大的產品到中國。“與此同時,德國的消費者和企業也在購買中國制造的產品,因為他們能夠從中獲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