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德11月4日電 (林榕生)“我們在寧德召開這一次現場會,是一次深受教育的難得機會,也是學習經驗的難得機會;主要任務是總結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偉大成就,交流工作經驗。”國家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邊巴扎西4日在福建寧德市如是說。
當天,全國民族地區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經驗交流現場會在福建省寧德市召開,各省份民族工作部門齊聚一堂,共同交流工作經驗。福建省等6個省份民族工作部門負責人作交流發言。

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莊稼漢表示,將以這次現場會為契機,積極學習借鑒兄弟省區市的經驗做法,著力鞏固拓展少數民族鄉村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推進少數民族鄉村全面振興,努力實現民族鄉村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寧德俗稱閩東,境內海域面積和大陸海岸線均約占福建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坐擁“世界不多、中國僅有”的東方大港——三都澳;孕育了多姿多彩又極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畬族文化、廊橋文化、海洋文化等。
近年來,寧德市堅持新發展理念,突出抱好“金娃娃”、發展大產業,培育形成了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四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全市GDP、財政收入、規上工業等關鍵性指標增幅持續領跑全省,展現出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
寧德也是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地,畬族人口達20萬人,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近年來,該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掛鉤幫扶,全面推行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等10種模式。
截至目前,該市6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7.2萬建檔立卡貧困戶、453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同時,寧德市始終把扶持民族鄉村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有針對性地對民族鄉村發展開展掛鉤幫扶、傾斜扶持,精準發展扶貧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找準一項以上穩定增收項目;堅持每年預算安排3500萬元以上,支持民族鄉村特色產業、基礎設施、文化傳承保護等各項事業發展。
截至2019年底,該市58個少數民族貧困村和6218名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群眾提前全面實現脫貧,累計30個民族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數量居福建首位,寧德市委、市政府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三連冠”。
此外,圍繞“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寧德市從群眾收入最低、村集體經濟最薄弱、產業基礎最差的村抓起,重點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各類人才、各項資金和基礎功能配套等外部資源“五個導入”,切實把“8+1”特色農業產業特色做足、規模做大、品牌做強,推動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無縫對接。
寧德市市長梁偉新表示,將扎實推動民族鄉村全面振興,同全國全省一道實現全面小康,不斷開創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