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 周銳)中國國家發改委30日披露消息稱,為加快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國家發改委研究起草了《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公開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據介紹,此次征求意見的《條例》是中國首部以生態保護補償命名并作為立法追求的法律文件,其頒布具有里程碑意義。
《條例》旨在落實生態文明戰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態保護效益,引導生態受益者履行補償義務,激勵生態保護者保護生態環境,構建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關系,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條例》對森林補償、草原補償、濕地補償、水流補償、荒漠補償等多個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作出了安排。
以近期備受關注的內陸和近海重要水域休禁漁補償為例。《條例》指出,為保護內陸水域與海洋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國家在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嚴重的內陸和近海重要水域實行休禁漁制度,引導從事捕撈作業的單位和個人減船轉產,減少捕撈量、降低捕撈強度,對其收益損失按照規定的標準予以補償。
《條例》指出,國家實行休禁漁制度,中國國務院漁業主管部門根據漁業資源狀況、水生生物繁殖生長規律以及重點物種、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等方面的需要,設立中國海域和重要流域、湖泊休禁漁制度,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條例》表示,國家實行捕撈單位和個人減船轉產補助。國務院漁業主管部門提出國內壓減捕撈機動漁船船數、捕撈能力的年度總規模和分省規模。中央財政按照壓減漁船捕撈能力對地方予以補助。補助資金主要用于回購捕撈權、專用設備報廢拆解、社會化服務和直接發放給符合條件的退捕單位和個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