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3日電 (記者 陳靜)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交卷”之年。金融法制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本要素之一。
3日舉行的“新形勢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法制環境的優化”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新的建設進程中的法制新需求、新對策,并為修訂《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提出建議。學者特別關注數字的健康創新與發展。
上海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孫福慶3日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主體架構已經基本確立,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各類中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各類國際性、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不斷涌現,形成了充滿創新活力的金融產品和業務體系。
據悉,經過近數十年的建設,上海金融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孫福慶說,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效應明顯。同時,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支撐能力、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以及在法治、信用、人才環境建設方面日趨完善。
在2020年9月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上海超越東京和香港,躍居全球第三。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會長沈國明教授表示,中國已從經濟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法制環境在更高層次上發展,才能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創新、監管創新以及金融科技創新。
沈國明接受采訪時直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如,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有待增強、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和定價能力有待提升、境外投資者占比較低、與金融開放創新相適應的法治和監管體系還需要繼續完善等。他指出,這些不足,都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大金融開放、創新加以解決。
孫福慶指出,面對更高水平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新形勢,上海需要依靠立法賦能,提供高水平金融法制的供給,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制度,解決金融法律人才瓶頸,加快與國際法律制度接軌,形成良好的金融營商環境。
研討會上,數字貨幣成為學者們關注的話題。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專家李建偉表示,數字貨幣具有經濟、便捷等效率價值,其安全性更應得到保障。他認為,數字貨幣必須是法定貨幣、必須盡早被納入法律規范。這位學者表示,中國探索發展法定數字貨幣,應全面分析、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風險點與隱患,以保障數字貨幣的積極穩妥發展與功能發揮。在這位學者看來,如果任意擬制所謂的數字貨幣,必會造成貨幣和金融領域的失序,造成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李建偉強調,主管部門要加強管理、不能缺位。數字貨幣發展是包括科技、金融、法治等在內的集成創新。他說,目前,科技、金融、法律都在開展相應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各自為戰”,各領域之間缺乏充分的統籌協調。李建偉指出,有關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對于數字貨幣相關創新監督管理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關注、妥善應對好國際數字貨幣的發展對中國的綜合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