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畢節12月6日電 題:貴州畢節:多黨合作助脫貧傾情幫扶結碩果
作者 石小杰
“畢節街上柏楊林,搬遷搬來三萬人。大家來到廣場上,唱首山歌來歡迎……”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從山村搬到城市的“新市民”喜歡用這首填上了新詞的山歌老調來形容近年來生活的變化。
從昔日不適宜居住的“山溝溝”搬到了今日的“城里邊”,村民們生活的變化是多黨合作助推貴州畢節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1988年,國務院批準建立畢節試驗區。30多年來,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攜手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以多種方式參與、支持試驗區建設,落實“多黨合作、同心共建”的特色實踐,向畢節輸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動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巨大變化,使貧困地區的群眾實現了脫貧。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走進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五里崗街道,威寧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采摘、包裝和搬運新鮮杏鮑菇。
威寧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九三學社中央引進到威寧的一家大型食用菌生產企業,該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大力建設綜合性食用菌工廠化栽培,還與威寧縣扶貧辦簽訂了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協議,優先解決搬遷戶的就業需求,解決了當地群眾1300余人就業,直接和間接帶動8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

威寧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何琪介紹,公司在當地建立了4個食用菌生產基地,每天產能規模在400噸以上,年產值可達5億元。
乘著產業扶貧的快車,統一戰線協調資金近6000萬元支持建設貴州畢節65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帶動12萬余人發展,直接受益群眾6000余戶2萬余人。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協調95家企業結對幫扶畢節95個村,投入資金物資4984.89萬元支持畢節農村產業發展,“烏蒙山寶·畢節珍好”農特產品品牌逐漸打響,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扶貧先扶志,除了經濟上的幫扶,各民主黨派瞄準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短板,提升貧困群眾自我“造血”功能。
聚力教育扶貧拔窮根,在畢節市赫章縣結構鄉,歷經三年建設,在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的推動下,在民建貴州省委的指導下,民建會員企業中天金融集團捐資1億元建設的小學、幼兒園、衛生院綜合體項目正式投入使用,教學設施齊全的校園,成了娃娃們的樂園。
“以前在家里就怕刮風下雨,現在再大的風雨也不怕。”納雍縣豬場鄉增力村村民龍道倫告訴記者,房子通過改造后,好住得很。同心村示范送安居,得益于民革江蘇省委在該鄉實施的“安居工程”,包括龍道倫在內的77戶貧困戶解決了住房門窗破舊、透風漏雨、墻面維修等問題,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聚焦醫療扶貧除窮因,自2014年10月28日起,致公黨中央充分整合致公黨東部六省三市優勢醫療資源,精心組織各大醫院致公黨員專家、教授赴七星關區人民醫院開展“致福送診”活動。讓患病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知名專家優質的診療服務,有效遏制了部分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中央統戰部延續已有的結對幫扶制度,明確畢節試驗區各縣、區的脫貧攻堅幫扶責任,中央統戰部、臺盟中央幫扶赫章縣;民革中央幫扶納雍縣;民盟中央、致公黨中央幫扶七星關區;民建中央幫扶黔西縣;民進中央幫扶金沙縣;農工黨中央幫扶大方縣;九三學社中央幫扶威寧自治縣;全國工商聯幫扶織金縣;中華職教社幫扶金海湖新區。
在統一戰線的傾力幫扶下,畢節的生產總值從1988年的23.40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01.36億元;脫貧攻堅戰績凸顯,貧困發生率從1988年的57.3%,下降到2019年的1.54%。貧困人口從1988年的312.20萬人,減少到2019年的12.53萬人,截止2019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62.97萬人;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4.9%,提升到2019年的57.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8年的795元,增加到2019年的10364元。
日前,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貴州最后9個貧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貴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多黨合作助脫貧,傾情幫扶結碩果。貴州畢節將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