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中國走上新奮斗起點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中國走上新奮斗起點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中國組織實施的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勝利,向世人交出了一份足以載入史冊的輝煌答卷。與此同時,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斗,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繼續艱苦奮斗。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
脫貧攻堅戰勝利: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1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中共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采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脫貧攻堅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中國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這場歷時8年的脫貧攻堅戰中,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到今年底,現行標準下的近1億農村貧困民眾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和12.8萬個貧困村全部摘帽,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解決,全體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并不意味著工作的完結,而應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雷明說,還要繼續艱苦奮斗,“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
未來扶貧“頭號任務”:防止規模性返貧
會議指出,要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幫扶政策保持總體穩定,分類調整優化,留足政策過渡期。
“鞏固成果,防止返貧,是未來幾年最重要的任務”,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18日晚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但一部分人脫貧標準不是很高,還有一部分人超過貧困線不是很遠,在“兩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一些風險點,需要通過政策的延續和持續監測,確保脫貧人口未來收入水平不跌至貧困線以下、確保“兩不愁三保障”不出現問題。從扶貧來說,防止返貧是未來幾年的“頭號任務”。
汪三貴說,從長遠來看,解決貧困問題還是要通過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使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因為脫貧擺脫了絕對貧困,只是起點,脫貧最終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使所有人收入共同提高。鄉村振興緩解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要使脫貧人口、低收入人口收入增長得更快才行,就需要逐步從解決絕對貧困政策體系,走向緩解相對貧困政策體系,將政策銜接好。
汪三貴認為,實現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的進一步發展,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政策銜接很重要。要設立過渡期,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堅持“四個不摘”,做好這些,穩定脫貧的目標才能實現。
劉永富表示,中國將從2021年起設立過渡期,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對脫貧民眾“扶上馬,送一程”。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建立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提前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