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周銳)在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之際,中國改革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在2020中國改革年會上,與會專家圍繞著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
陳昌智認為,要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對國內外危機挑戰,需要推進市場化改革再出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二是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三是推動金融體制改革,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四是推動城市化發展進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五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表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實現三個現代化:一是要實現經濟的現代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工業體系;二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人的現代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現代化,這是現代化國家的根本標志;三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際上也是體制機制改革的現代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永遠在路上。十四五期間,我們必須要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其實質是真正突破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和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指出,在新發展階段我們面臨如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任務:一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是有效市場,要使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是建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強大的國內市場;三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是市場主體充滿活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指出,中國要努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一是技術創新引領;二是專業化、市場化引領;三是標準化引領。他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維護公平競爭秩序,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要求我們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時,要用制度創新保障整個過程提升,不能一味迎合技術創新,要防止它破壞公平競爭。
此次會議上還揭曉了中國改革2020年度案例名單。“四川省:推進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獲評“中國改革2020年度(省級)特別案例”、“浙江省紹興市:高質量推進開發區改革提升”等獲得中國改革2020年度案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