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習近平為何說“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
中新社北京4月2日電 題:習近平為何說“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郭金超
跳過近兩年的“空窗期”后,中歐重新接續最高層級對話。4月1日,第二十三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以視頻方式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進行“云會晤”。
其間,習近平至少4次提到“自主”,強調“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中國人常說,人之相識,貴在相知。此間分析認為,在中歐關系新的關鍵性時刻,中國最高領導人這一表述或可從三個視角加以觀察。
雙邊視角:扭轉對華認知偏差
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可謂是一次“遲到的峰會”。去年雙邊關系遭遇多事之秋,中歐領導人會晤罕見中斷。在觀察家看來,中歐關系經歷波折在于歐方對華認知出現偏差,對華視角出現“模糊失焦”。
“中方提出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正是直面中歐關系出現波折的根源?!敝袊鐣茖W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指出,歐方看待中國時經常面臨所謂“中國威脅”、炒作對華競爭、鼓吹“制度性對手”等雜音,亟需提升自主的對華認知。
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當前中歐關系面臨重要的塑造期,雙方通過面對面溝通,為扭轉認知偏差提供了可能。正如習近平論及中歐關系時曾指出,中歐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不同,有一些競爭、分歧、差異并不奇怪,應該通過對話談判解決。
“與其說峰會遲來,不如說是遲早要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分析稱,中歐雙方坦誠深入的交流恰恰說明雙邊關系具有韌性,將有利于歐方形成自主對華認知,中歐關系前景也將取決于歐洲如何認識自身和中國。
俄烏局勢視角:讓中歐關系不為亂局裹挾
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中國雖在國際場合多次明確表達自身立場,但某些國家利用歐洲在此問題上的焦慮,企圖將俄烏問題與中歐關系綁定,甚至稱俄烏沖突讓中歐走到“決定性時刻”。
在同歐方領導人會見中,習近平再次重申中方立場原則,并強調“不能火上澆油、激化矛盾”“不能病急亂投醫”“不能把全世界都捆綁到這個問題上”“更不能讓各國老百姓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中方通過向錯誤行徑明確說“不”,進一步對外廓清雜音、消除誤讀。
“歐方形成對華自主認知意味著,歐方不再受外界蠱惑而糾結于中方在俄烏局勢上是否‘選邊’的問題?!贝藓榻ㄖ赋?,這樣歐方對中國能夠提供的支持、發揮的作用才會有更合理的預期,雙方在推動危機和平解決、減少沖突外溢效應、避免制裁連帶損害等方面也就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可能。
誠如其所言,烏克蘭問題的演變有復雜歷史經緯,“非敵即友、非黑即白”的選邊站隊無益于問題解決。而在外界看來,中方的原則立場與歐方的關切并不沖突。若摒棄“二元對立”的邏輯,雙方完全可以在人道主義援助、解決難民問題、經濟穩定復蘇、能源危機應對等議題上找到更多共識,并有足夠動力將共識轉化為共同行動。
全球視角:為動蕩的世界局勢提供穩定因素
關于中歐關系,習近平曾提出“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的定位,并強調中歐“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義”。在專家看來,在關鍵性時刻,習近平再提這一定位并注入新的內涵,強調“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更有一層推動中歐關系回歸初心之意。
“國際局勢的動蕩變化使得中歐需要尋找合作初心,共同應對充滿不確定的全球性挑戰?!瘪T仲平分析指出,而回歸合作初心的基礎在于,歐方應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擺脫隨人起舞的慣性,不能被其他人帶節奏。
外界注意到,8年前,習近平訪問歐盟總部時提出,中國愿同歐洲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時隔8年,習近平在這次視頻會見中提起這段往事,并表示“中方的這一愿景至今未改變”。這番意味深長的表態,更折射出中方對歐合作的初心。
共同反對制造“新冷戰”,拉動世界經濟復蘇,避免烏克蘭危機全球外溢,應對氣候變化和疫情延宕……世界那么大,問題也很多。作為世界格局中重要兩極,中歐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上可做的事情很多,身處百年變局,更需要用中歐關系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2014年訪歐行前,習近平曾在比利時媒體的署名文章中引用這句中國古語。何為智者?觀察家認為,若歐洲回歸對華自主認知可見,雙方在應對全球性危機上的合作不是太多了,而是還不夠。而雙方合作的目標,也正如習近平當年署名文章的標題——“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