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倫貝爾4月15日電 (記者 張瑋)隨著細嫩的小鹿鳴叫聲,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古木森家迎來2022年第一只小馴鹿的降生。
15日,記者從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政府獲悉,自建鄉以來,中國最后一支使鹿部落敖魯古雅使鹿部落的馴鹿種群數量翻了三番。
4月,大興安嶺還透著寒,密林深處積雪還未融化,但軟萌可愛的馴鹿寶寶卻帶來春的氣息。
圖為剛出生不久的小馴鹿軟萌可愛。吳丹 攝獵民古木森說:“每年這個季節是我們鄂溫克人最繁忙也是最幸福的季節,看著小鹿平安降生,我們最開心了。”
馴鹿屬環北極動物,廣泛分布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苔原、山地和林區。北極和亞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挪威薩米人、俄羅斯埃文基人、蒙古國查坦人都是馴養馴鹿的民族,而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是中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生的人。
生活在中國大興安嶺地區的馴鹿,是全球地理緯度最低,最靠南段端的馴鹿種群。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母鹿集中產仔期,當產仔期來臨之際,獵民們都會為它們事先選好接羔營地、搭好簡易鹿圈。
古木森告訴記者,馴鹿產仔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血腥味會引來熊、猞猁等猛獸的“覬覦”,獵民們要想盡辦法保護它們。
圖為馴鹿媽媽“親吻”它心愛的寶寶。吳丹 攝400多年前,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人從俄羅斯境內勒拿河一帶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1957年在奇干設立鄂溫克族鄉,2003年生態移民至根河市。
數據顯示,建鄉前,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僅有136人,馴鹿400余頭。
近年來,由于近親繁殖,馴鹿面臨種群退化的問題。2017年起,內蒙古大興安嶺連續4年從荷蘭引進244頭馴鹿,并多次與敖魯古雅馴鹿生下“混血寶寶”。
同時,當地政府也從俄羅斯引進良種馴鹿,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搭建馴鹿種質資源共享平臺,進行人工授精、培育引種實驗,提高馴鹿產仔率。
截至目前,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人數增長至340人,馴鹿種群數量增至1200余頭。2022年春季預計產仔量達到190余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