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楊程晨)多位涉新疆獨立研究報告主筆人22日在一場研討會上結合其調查表示,新疆根本不存在所謂“強迫勞動”的情況,惡意解讀不符合邏輯、脫離現實。新疆棉花產業勞動者的各項權益均得到了保障。
近年來,美西方不斷借涉疆議題抹黑中國,企圖“以疆制華”。為真實展現新疆發展,新疆大學、蘭州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暨南大學等自2019年以來相繼發布10余篇獨立研究報告。針對新疆勞動就業等議題,由暨南大學傳播與邊疆治理研究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的“新疆的勞動就業情況”研討會22日舉行,部分研究報告主筆人和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研討。
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美國“以疆制華”的危機政治陰謀及路徑》主筆人李捷發言時說,美國無視新疆反恐去極端化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及保障人權取得的成效,有意挑撥矛盾、制造對立;否定新疆各族人民提升自身技能、擴大就業和增收能力的訴求。美國帶有霸權色彩的人權敘事,結合其對華戰略,最終淪為“以疆制華”的工具策略。
李捷說,更為險惡的陰謀在于,美國正試圖以“強迫勞動”“侵犯人權”為名在產業鏈和供應鏈層面對新疆經濟進行扼殺,阻擋新疆經濟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在對新疆全面污名化的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話語中的涉疆問題已脫離新疆本身發展與穩定的現實性。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新疆棉花不容抹黑——新疆棉花生產是否存在“強迫勞動”的調研報告》主筆人尚海明指出,西方關于新疆棉花采摘的指責嚴重缺乏事實依據,新疆棉花生產過程每一個環節都不存在“強迫勞動”跡象。調研發現,相比其他職業,棉花采摘的高收入對南疆民眾而言極具吸引力。尤其是在機械化采摘大量增加的情況下,棉花采摘崗位變得越來越稀缺搶手。西方對新疆采棉工作的惡意解讀是不符合邏輯的,是對新疆缺乏真實了解的妄言。
暨南大學傳播與邊疆治理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阻礙交易 增加成本 破壞產業鏈——美國涉疆制裁對全球棉花產業鏈的影響》主筆人李華介紹說,通過棉花產業,種植戶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住水平明顯改善。在美國制裁的傳導效應下,新疆棉花種植戶是最有可能直接受到沖擊的;但是在中國政府、相關企業及合作社的護航下,種植戶的權益得到了保障,“他們幾乎沒有感受到美國制裁的影響”。
針對新疆外出務工青年群體,來自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的《新疆各族青年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主筆人譚堾垿說,新疆籍員工在外出務工后,不僅拓寬了視野,提高了經濟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質量,也在務工的過程中交到了朋友。新疆籍員工與其他工友會經常交流各自成長中的趣事、民族風俗習慣等,彼此之間加深了理解。新疆籍員工對自身發展已有規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