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3日電 綜合報道,連日來,湖北、重慶、福建、天津等地舉辦多場兩岸慶端午活動,傳承中華文化,共敘親情友情。
一場以“屈原故里祭詩祖·兩岸情深慶端午”為主題的交流活動,2日下午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屈原故里湖北秭歸和臺灣彰化同步舉行,兩地屈原文化學者、屈氏后裔和民眾共計150余人參加活動。
湖北省臺辦主任程良勝說,自2010年秭歸和彰化跨越海峽牽手團聚,兩岸屈氏便結下不解之緣。12年來開展了“根的記憶”“兩岸鄉親祭詩祖”“云端話端午”等系列交流活動,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寶貴而深刻的記憶,為促進鄂臺交流,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貢獻了力量。
臺灣彰化縣副縣長洪榮章表示,屈原的人格操守及對文學的貢獻傳承了幾千年,《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對后世影響深遠。彰化是詩風鼎盛之地,每年端午節,彰化縣鹿港小鎮也會舉辦慶祝活動。他說,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促使下一代更了解屈原文化的根源與傳承發展。
“除了包粽子的手法有點不一樣,家鄉和重慶的很多端午習俗一模一樣,這也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體現。”1日,已在重慶打拼20余年的臺灣彰化人林文華在體驗完包粽子后如是說。
當天,重慶市銅梁區荷和原鄉與臺灣彰化縣鹿港古鎮聯合開展“渝臺云上端午交流活動”。兩岸同胞隔著屏幕,同寫中國字、同唱中華詞,包粽子、做煎堆、繡香包,交流渝臺端午民俗。
在重慶銅梁,包粽子、看龍舟、割艾草、掛菖蒲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民俗文化,巧手的婦人還會將只包了3粒米的“mini粽”串聯成鏈以示祝福。
對鹿港古鎮而言,端午節更是當地極其重視的傳統節慶。“鹿港慶端陽”既是臺灣中部地區的代表,也是臺灣12大地方節慶之一。
出生于彰化鹿港的臺灣知名書法家吳肇勛通過視頻介紹說,鹿港自1978年端午節起開展“民俗才藝活動”,40多年來,每年都會以“觀光周”的形式慶祝端午節。屆時,鎮上主要道路張掛迎賓燈籠,龍王祭、龍舟競賽、民俗市集、書畫聯展、傳統詩詞吟唱、手工藝展、宗教廟會等活動接二連三,以此推廣鹿港的古跡、人文、工藝、文化、美食等在地特色,已成為當地發展觀光旅游業的重頭戲。
2022年第七屆中國龍舟拔河公開賽2日在廈門市集美區龍舟池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8支參賽隊伍,以別開生面的“水上拔河”比賽共慶端午佳節。
當天下午三時整,伴隨著陣陣鼓聲,男子組22人龍舟拔河賽正式開始。比賽中,兩艘龍舟尾部相對,雙方選手背對而坐,埋頭、下腰,整齊劃一地劃水,拉動對方的龍舟,開展激烈較量。
最終,集美學村體育協會隊獲得冠軍。集美大學龍舟男隊隊員陳碧佳說,龍舟拔河比賽在傳統龍舟文化中玩出新奇的花樣,兩岸選手能在一起拼搏,這種交流別有一番趣味。
“情濃五月天 粽香飄兩岸”社區交流活動2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街道舉行,臺商臺胞代表和街道居民歡聚一堂,慶祝端午佳節。
“端午文化,兩岸一脈相承。在臺灣,我們也包粽子,粽葉要大一些,里面放咸蛋黃和肉類。”在大陸生活了三十年的臺胞、天津市臺企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文德當天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因為新冠疫情,近兩年他只回臺一次,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制作了艾草香囊,晚上準備拍視頻給在臺的家人看。”(完)(參與報道:徐潔 鐘旖 閆旭 張少宣 王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