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小康)中山博愛基金會:用責任擔當書寫有溫度、有力量、有情懷的慈善答卷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題:中山博愛基金會:用責任擔當書寫有溫度、有力量、有情懷的慈善答卷
中新網記者 劉大煒
貴州省納雍縣昆寨苗族彝族白族鄉位于納雍縣城西部的建新河畔,平均海拔1700多米,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曾是全省100個一類貧困鄉之一。前些年,昆寨鄉教育欠發達。“最老火(困難)的時候,學生娃兒連桌椅板凳都沒有,學生只認得幾個漢字,做幾道簡單的數學題。”當地村民如是說。
2016年,中山博愛基金會向該鄉唯一的寄宿制初中——昆寨鄉民族中學援助了400萬元(人民幣,下同),將該中學教學樓、宿舍樓、學生食堂、公廁、線型跑道、籃球場、運動場等進行改造。現在,走在昆寨的鄉村,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學校。從學校里傳來的瑯瑯讀書聲,帶著希望和夢想。“曾經,上廁所要排長隊;食堂太小,要躲在教室屋檐下吃飯;宿舍擁擠,兩個同學擠在一張床鋪。這些都成為了歷史。”
中山博愛基金會一屆一次理事會暨成立大會。 中山博愛基金會供圖2021年12月17日,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100個先進集體、96名先進個人、50項建言獻策優秀成果、50項社會服務優秀成果受到表彰。由民革中央發起成立的中山博愛基金會獲得先進集體表彰。
“基金會能獲得高規格表彰,離不開中共中央統戰部和民革中央長期以來對基金會的支持,同時也是對基金會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和民革中央社會服務重點工作,積極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成績的肯定。”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山博愛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惠東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長期以來,民革各級組織和黨員在精準扶貧工作、抗戰老兵和黃埔老人的救助及其他公益活動開展過程中,深感需一定的資金作后盾的急迫性,迫切需要并希望民革中央搭建平臺以整合智力、財力資源,使愛心捐助的資金良性運轉,實現資金管理和幫扶濟困等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民革中央協調中山博愛基金會捐款400萬元幫助納雍縣昆寨鄉民族中學改擴建,解決700余名寄宿生住宿。 中山博愛基金會供圖2014年11月,民革黨員企業家鄧興貴、莊小夸、李希等人慷慨解囊共計2300萬元,登記要求的注冊資金全部到位,基金會籌備工作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2016年3月22日,中山博愛基金會一屆一次理事會暨成立大會在京舉行。同年4月25日民政部正式批復登記成立。
根據中共中央部署,2016年開始,各民主黨派中央分別對口8個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區,其中民革中央對口貴州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著眼于扶貧任務,中山博愛基金會成立之初,民革中央就提出“要借助基金會這一平臺,充分整合黨內資源,積極探索具有民革特色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中山博愛基金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重要論述,按照民革中央確定的“寓監督于幫扶之中,寓幫扶于監督之中”的工作思路,開始在納雍縣開展扶貧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2017年相繼開展納雍縣救災扶貧項目、昆寨鄉民族中學改擴建項目、陽長鎮博愛小學書香校園項目,累計投入455萬元。而中山博愛基金會成立近6年來,收入1.2億余元,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開展了近200個公益慈善項目,支出7034.07萬元,集中展現了民革組織和黨員的善行善舉,讓“中山博愛”成為了民革對外開展公益慈善工作的品牌和旗幟。
為使納雍在2020年如期全面脫貧,民革中央2018年底明確了民革全黨參與納雍縣脫貧攻堅極貧鄉的幫扶聯系機制,其中民革江蘇省委會對口幫扶豬場鄉、山東省委會對口左鳩嘎鄉。為配合幫扶任務,中山博愛基金會使用江蘇省民革企業家定向捐款和山東省民革黨員繳納的特殊黨費,相繼向豬場鄉、左鳩嘎鄉扶貧項目累計投入306.73萬元,幫助當地村民購置了家具、衣物,在左鳩嘎鄉坡其村發展黑木耳扶貧產業,為左鳩嘎鄉幼兒園購買玩具、圖書等,建設“中山博愛童趣屋”等。
“伴隨著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進程,在民革中央和各級組織及廣大民革黨員支持下,基金會也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民革對外開展公益慈善工作的品牌和載體,集中展現民革組織和黨員的善行善舉。”李惠東說。
2022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二年,也是繼續向共同富裕邁進的一年。談及下一步的工作,李惠東表示,接下來基金會將積極引導廣大民革組織和民革黨員特別是民革黨員企業家及所聯系企業等慈善力量參與中山博愛基金會公益活動,在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中發揮慈善第三次分配的積極作用,用責任擔當書寫有溫度、有力量、有情懷的民革慈善答卷;此外,在配合民革中央順利完成貴州省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和定點幫扶貴州納雍脫貧出列后,基金會也將按照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要求,繼續參與定點幫扶納雍鄉村振興等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