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23日說,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強頂層設計,積極實踐探索,不斷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能力,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社會數據信息利用意識日益增強。
國家知識產權局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王培章在會上作上述表示。他說,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緊緊圍繞創業鏈、創新鏈和產業鏈,以公共服務支撐高質量創新,以助力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王培章指出,總體看,中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成效主要包括頂層設計更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數據資源供給更加豐富、公共服務產品更加多元四個方面。
其中,公共服務體系秉持“便民利民”理念,努力織密織牢公共服務網。截至今年5月底,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機構在全國副省級以上省(區、市)實現全覆蓋,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達到132家,覆蓋率39.6%。建設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等國家級重要網點269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可及性大幅提升。各類服務網點圍繞專利分析預警、商標品牌運用等,累計服務中小企業達100余萬次,助力創新創業主體縮短創新周期、降低研發成本,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數據資源供給方面,圍繞知識產權數據信息這座“金礦”,堅持擴大數據供給和加強數據管理并重。在專利基礎數據開放的基礎上,推動商標、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基礎數據全面開放,知識產權基礎數據開放種類達到44種,基本實現“應開放盡開放”,并不斷強化知識產權基礎數據普惠性供給。積極推廣知識產權數據利用規范,推動保障數據安全、加強隱私保護與促進數據開發利用協同發展。
王培章還透露,中國已建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機構1300余家,不斷強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的公共服務供給,2021年全年辦理維權援助申請4.7萬余件。上線運行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初步實現各類知識產權業務“一網通辦”。截至上月底,該公共服務網累計訪問量達到500萬次,新一代系統用戶數超過6.8萬人,重點產業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累計訪問量近1.2億次。
他表示,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將持續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探索建設公共服務標準化城市,進一步彰顯便民利民的服務效果,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