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23日透露,國家知識產權局持續優化專利商標電子申請系統,截至今年5月底,商標、專利網上申請率分別達到99.45%和99.43%。
國家知識產權局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王培章回答媒體相關提問時作上述表示。他說,一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聚焦公眾需求,在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領域,持續深化“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舉措,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
一是精準施策為企業創新發展疏堵解困。實現一般情形商標注冊全流程周期壓縮至7個月。商標異議、駁回復審平均審查審理周期分別壓縮至11個月和5.5個月。擴大行政裁定文書網上公開范圍,實現專利復審無效、商標異議評審決定文書全增量公開。今年前5個月,累計公開專利復審無效決定1.6萬件,商標文書21.7萬件。
二是加快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知識產權業務受理窗口“一窗通辦”覆蓋所有省會城市。全國共設立地方商標受理窗口277個,有效打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持續優化專利商標電子申請系統,截至上月底,商標、專利網上申請率分別達到99.45%和99.43%。全面推行專利商標電子證書,進一步縮短權利人獲證時間。
三是不斷滿足創新主體差異化多元化需求。截至上月底,共快速審查商標149件。今年前5個月,累計開展專利遠程審理2918次;共設立商標巡回評審庭5個,完成商標巡回評審41件。開展電商平臺專利權評價報告共享試點,共享核驗評價報告5萬余份,處置權利備案爭議和糾紛900余件。北京、浙江等地實現專利優先審查的全程網辦。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部長魏保志指出,專利審查是專利保護的源頭,國家知識產權局多措并舉促進專利審查工作。
提質增效方面,一是建立以國家需求和用戶滿意為導向的專利審查管理機制,向管理要效益。二是優化審查資源配置,積極探索工作組審查等新模式,向創新要動力。三是上線智能化檢索系統,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向技術要效率。四是抓好專利申請源頭控制,嚴厲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強化綜合治理。
服務創新創業方面,一是綜合運用優先審查、快速審查、集中審查、延遲審查等多種審查模式,滿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實現專利申請“一網通辦”、咨詢電話“一號對外”,全面推行專利電子證書,增強市場主體的獲得感。三是加入《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協定》,為中國申請人外觀設計全球化布局提供便利。四是為受疫情影響的市場主體提供便捷高效的救濟措施,開通涉疫專利申請綠色通道,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魏保志表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高價值專利審查周期已經壓減至13.3個月,提前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目標。到今年底,將確保完成發明專利審查周期的壓減目標任務,為持續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副局長李昶說,長期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著力推動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堅持商標網上公共服務的“應上盡上”,目前已有37項業務實現網上辦理。同時,還通過中國商標網向申請人提供商標查詢、繳費、公告、咨詢、電子送達、裁文公開、注冊證明公示等“一站式服務”。
商標網上申請手續簡便,系統開放時間長,不受地域限制,能夠大大降低申請的時間、經濟和人工成本。此外,網申系統輔有詳細的申請指引,也能有效減少不予受理和補正的概率,提高申請效率。截至今年5月底,商標注冊業務的網上申請率已經達到99.45%,網申用戶數量達到27.9萬。
為進一步提升商標網上公共服務水平,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在實現商標注冊及變更轉讓續展等業務網上辦理的基礎上,于2020年先后實現了商標駁回復審、商標異議、無效宣告、撤銷連續三年不使用注冊商標的網申功能。
據統計,今年前5個月,申請人通過網申系統提交駁回復審申請8.93萬件,占駁回復審申請總量的69.14%,較去年同期上升5個百分點;提交撤銷連續三年不使用注冊商標申請5.35萬件,占申請總量的86.76%,較去年同期上升2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商標異議及無效宣告等后端業務的網上申請也呈增長趨勢,無論是網申的數量,還是占比,均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一倍。
李昶指出,下一步,該局將繼續拓展商標網上公共服務的業務范圍,實現商標評審案件的“一網通辦”。同時,將持續優化商標網上服務,全面提升商標網上公共服務能力和便利化水平,為廣大市場主體做好服務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