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7月5日電 (記者 張添福)青海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忠良5日在西寧介紹,近十年,“中華水塔”青海省推進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荒漠化、沙化土地呈“雙縮減”趨勢。
當日,青海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青海這十年”之發展改革篇新聞發布會。
張忠良介紹,十年來,青海省主動履行生態環保“硬任務”,從理念樹立、制度創新、生態工程、環境整治等多個層面,交出生態文明建設新答卷。
張忠良表示,青海省制定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行動方案、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綱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制度體系和行動框架,協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新網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十年,青海省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等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以及一批人工造林、濕地保護、黑土灘型退化草地治理等項目順利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能力顯著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呈“雙縮減”趨勢。
同時,青海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至7.5%,草地綜合植被覆蓋度增加到57.8%,濕地面積達7651萬畝,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5.6%,35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三大江河出省境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湟水河達到Ⅲ類。
此外,張忠良介紹,青海還開展玉樹等5個市縣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著力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積極推進零碳產業園前期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