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7月18日電 (劉浩 朱西敏 韓丹妮 何彥銘)七月的安徽黃山大地,千山流綠,青黛云煙,風景如畫。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黟縣,眼前青山滴翠,腳下綠水淙淙,一幢幢徽派民居依山傍水,一壟壟農田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白墻黑瓦的古建筑和牧歌田園點綴在綠水青山間,仿佛一幅幅散發著水墨清香的鄉村畫卷。
黟縣素有“桃花源里”之稱。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黟縣絕佳的生態與厚重的人文相得益彰,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
近年來,黟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切實支持、推動黟縣銳意創意創新創造,發揮山水、人文等資源優勢,讓“綠起來”帶動“富起來”,實現“強起來”,以國際化視野深耕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著力在青山綠水間打造創意鄉村“國際化”樣本。
黟縣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相得益彰,享譽中外。全縣完整保存1590幢明清古建筑,擁有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6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44個中國傳統村落,被稱為“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此外,黟縣PM2.5平均濃度全省最低,森林覆蓋率達84.8%,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天然氧吧”。
如何讓徽派古村、生態農業等“綠水青山”優勢資源,活化變現為富農紅利,是黟縣近年來聚焦的重點工作之一。
盛夏時節,走進黟縣碧陽鎮樸蔓農場,綠草茵茵、花香四溢,一叢叢萱草迎風搖曳,潺潺豐溪河水蜿蜒旖旎,勾勒出桃花源里最美的田園詩。除了賞花觀景,在農場還可以進行農事體驗、萌寵互動、露營野餐、觀賞釀酒、沉浸看書,花式享受慢生活。
從“廢棄老茶廠”變身“農業休閑綜合體”,樸蔓農場是黟縣“兩山銀行”試點的見證者。農場通過收儲村集體廢棄廠房,租賃村民閑置房屋,流轉千畝低效拋荒地,盤活了農村閑置資產;采取種植、加工、體驗、銷售全產業鏈運營模式,以收取租金、參與務工、入股分紅、合作經營、推廣電商等方式,探索出“一三產賦能二產,多維度產業共融實現品牌溢價”的發展路徑,帶動集體經濟增收、群眾共同致富。
“農場建成以來,雇傭本村勞動力從事臨時性用工4500余人次,平均每人增收6500元左右,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增收15.23萬元。”樸蔓農場負責人莊東營介紹,樸蔓農場已成為集生態、休閑、產業融合為一體的黟縣鄉村旅游新地標。
為深入貫徹“兩山”理論,2021年初,黟縣縣委、縣政府組織多部門成立了“兩山銀行”工作專班小組,旨在通過市場邏輯和資本力量,可持續地將當地生態資源開發為富農紅利。今年2月,黟縣國投集團牽頭成立的全資子公司黃山市兩山轉化運營有限公司,完成了各鄉鎮閑置資產的摸排與優質資產的篩選,并成功對西遞鎮艾峰村、碧陽鎮古黃村、碧陽鎮碧山村等4個項目完成線上競價,頒發《不動產權證》4個、《農房經營權證》2個,一批待頒證項目正按有關程序加快轉化。
開展“兩山銀行”試點,是黟縣深化“兩山”轉化改革的創新舉措,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之一。近年來,黟縣正將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卻無法估值”的綠水青山,通過拓寬“兩山”轉化通道,變成更多的金山銀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