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朱賀)十三屆全國政協第65次雙周協商座談會8月31日在北京召開,多位委員圍繞“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協商議政。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趨勢不斷增強,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深度前所未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同時,影響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政策落實上還有不少難點堵點。
座談會上,多位委員和專家學者從理念倡導、文化鑄魂、宣傳教育等角度建言咨政。《人民政協報》1日刊登報道,介紹本次座談會上的委員發言。
關注到少數民族群眾在城市中的“留”和“融”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陳倩雯表示,應大力倡導“來了就是本地人”理念,讓各族群眾形成“共同城市市民”的思想認同。她建議充分發揮民族工作協調機制作用,打通異地醫保、就業、升學、婚姻登記等政策堵點。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青海省政協原主席多杰熱旦建議,在省級層面建立流出地、流入地政府相關部門參與的協調議事機制,把產業發展、教育問題、醫療保障、社區服務、公益活動、宗教需求等一體考慮;統籌內地大城市居住證積分政策,將民族團結貢獻等要素納入積分項目,引導務工少數民族遵守流入地政策法規,增強融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從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角度,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云南省委會主委楊洋建議,通過加強制度設計、豐富手段載體、加強宣傳引導等形式,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現全方位嵌入。
聚焦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意識,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蔣建國建議,打造政治性強、內涵豐富、意蘊厚重、接受度高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
本次座談會的特邀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嚴慶表示,應發揮好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紅色旅游資源效能,及紅色文化的固邊興邊富民作用。國家圖書館館長熊遠明建議加強對新時代黨的民族政策的權威解讀,出臺具體政策以支持和鼓勵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加強專題資源建設,同時為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開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安排專項經費,有效促進資源的協調配置與整合共享。
圍繞推動學校教育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阿拉坦倉建議,盡快出臺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導意見,并加大東中部高校與民族地區高校相互擴大招生規模的指導和引導力度,同時加快推進引導高校及時調整研究方向,積極構建多學科互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體系。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會主委陳旗則從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的角度建言,整合國家層面相關力量,深入挖掘和有效運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文化遺存,同時重視新媒體講好民族團結故事的特殊作用,此外扶持優秀歌曲和電影文化創作,推出一批體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有時代色彩的精品力作。
結合基層工作實際和自主調研發現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副市長楊遠艷針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建言,相關部委指導各地探索更多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做法。在民族關系特別和諧、宣傳工作積極性高的地區,適當增加優惠政策和各類表彰名額。此外廣泛組織開展大學習大培訓大宣講活動,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念實體化、形象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