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9月9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許超教授、張凱銘教授與西班牙分子生物學中心Encarna Martinez-Salas教授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Gemin5基因產物羧基端結構域的三維結構——十聚體,揭示了Gemin5羧基端結合mRNA并調控其翻譯的分子機制。
研究結果發現,Gemin5羧基端發生突變導致其十聚體結構破壞,是引發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原因。相關成果9月2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Gemin5最早在運動神經元存活(SMN)復合體中被發現,是SMN復合物中最大的亞基,其基因缺陷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
許超解釋說,“Gemin5的兩個部分分別通過結合不同類型的RNA來執行不同的生物學功能。前一部分結構與RNA剪切相關,后一部分的結構則與RNA翻譯功能有關。”
2016年,許超課題組揭示了Gemin5氨基端WD40結構域識別小核RNA(snRNA)的機制。“但Gemin5另外一半結構到底是什么樣?它的基因突變又是如何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產生,一直都不清楚。”許超說。
此次研究中,課題組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Gemin5羧基端的三維結構,發現Gemin5羧基端通過疏水作用形成十聚體。許超說,“這種由雙五聚體組成十聚體的結構在RNA結合蛋白質中還屬首次發現。”
研究還發現,Gemin5羧基端十聚體形成對結合mRNA是必需的;G5C十聚體通過帶正點的表面與帶負電的RNA以靜電方式相互作用。
“簡單來說,人體內的Gemin5基因發生突變,如果導致Gemin5十聚體被破壞或者靜電表面不存在了,就不能再結合RNA,這樣就損害了Gemin5調控神經發育的功能,從而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許超進一步分析說。
此次工作為進一步研究Gemin5缺陷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的機理,以及Gemin5獨立于SMN復合物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
審稿人認為,“這個結構非常有趣,他們分析了導致疾病發生的基因突變,并且通過突變實驗支持結論。”“整體而言,這個電鏡結構具有很高的質量,這些結果對于RNA領域的研究人員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