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5月30日電 (記者 李純)從秦嶺竹葉到飛機除冰,從沙壟結構到減少風阻,從遨游深藍到振翅蒼穹,面對科研道路上的一個個難題,中國西北工業大學相關研究團隊從自然中尋找科技創新的靈感,實現多項重大突破。
正值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創新大會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之際,中新社記者來到西北工業大學,探訪科技創新如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用“竹葉”為飛機“貼膜”
在電影《鋼鐵俠》中,馬克2型戰衣的首次試飛因為結冰問題險些“翻車”。對于飛機而言,一旦機身表面積冰,輕則影響氣動外形、電子傳感等,重則可能造成事故甚至墜毀。飛機防除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實現飛機表面更不易結冰?西工大苑偉政、何洋教授團隊師生攀登秦嶺時,在白雪皚皚中看到了綠色的箭竹。研究發現,竹葉獨特的表面結構正是其不易結冰的原因。從微觀層面復刻葉片表面,科研團隊采用仿生微納技術,研制出具有防除冰效果的“疏冰蒙皮”。
經過冰風洞實驗和高寒地區飛行實驗,“疏冰蒙皮”的防除冰效果及強度、可靠性均得到驗證。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冰風洞測試報告認為,這項研究“與目前公開報道的國際上同類研究相比,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更像鳥兒一樣飛翔
飛機的出現實現了人類“像鳥兒一樣飛翔”的夙愿。隨著仿生飛行技術的發展,未來的飛行方式或將更加“像鳥兒一樣”。
仿生撲翼飛行器是模仿鳥類等生物撲動翅膀的飛行方式。在微小型飛行器尺度上,這樣的飛行方式具備實現更高效飛行的潛力,且具有較強的機動性。不僅如此,仿生撲翼飛行器的起降不受場地限制,更為便攜、隱蔽,未來可以實現快速起飛、長距巡航等功能。
過去20多年來,西工大宋筆鋒教授研究團隊深耕仿生飛行技術領域,自主研制的“云鸮”仿生撲翼飛行器已通過國家專業認證機構的現場檢測,單次連續飛行時間達到154分鐘,創造世界紀錄。團隊研制的仿生撲翼飛行器在全國20余個地區完成3000余架次的任務飛行,可以在零下10攝氏度至40攝氏度、4級風及小雨雪環境下使用。
水下航行器同魚群混游
從學校泳池到大洋深處,一條“魔鬼魚”在波浪中扇動翼狀的魚鰭,一系列動作自然流暢,乍看之下與海中生物別無二致。這是西工大航海學院自主研發的仿蝠鲼柔體潛水器,目前已完成1025米大深度滑翔與撲翼一體推進海試。
蝠鲼又稱“魔鬼魚”,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軟骨魚類,具有流線型的扁平軀體。這種形態有利于游動推進、下潛滑行,在運動流場中能夠有效借助流體能量實現更高效率的滑行運動。
“它和蝠鲼的滑翔、拍動相似程度已經接近90%。”據項目團隊負責人潘光教授介紹,這款仿生水下航行器可以在海洋牧場中與魚群混游,監視海洋牧場魚群健康狀態,還能進一步增加聲學、磁學傳感等載荷,對未來海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具有應用價值。
在沙壟上尋找“最優解”
減阻是航空航天領域長期關注的重點。通過模仿中國庫姆塔格沙漠特有的沙壟結構,西工大創新團隊設計出仿沙壟舌形多層分形減阻微納結構。數據顯示,該結構減阻率較此前國際報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突破了半個世紀以來相關減阻技術的性能極限。
談及為何選擇沙漠作為仿生研究對象,該團隊教授何洋表示,自然界遵循最小阻力原則,物質會沿著最小阻力路徑運動。這說明風在通過這些地貌結構形成的路徑時,能量損失最小,也意味著這種沙壟結構表面對風的阻力最小。
庫姆塔格沙漠特殊的風向條件和沙壟結構為團隊帶來了研究靈感。“格物致知、師法自然,這或許就是大自然給出的降低風阻的‘最優解’。”團隊負責人苑偉政教授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