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到那邊拿碗筷”“大家都排好隊,不要著急,慢慢來”……
7月7日晚上6點,重慶市萬州區長灘鎮初級中學,長灘鎮長灘社區黨支部書記徐文軍舉著喇叭、扯著嗓子,努力引導安置群眾在食堂有序就餐。
暴雨在7月4日突襲,長灘鎮是萬州區降雨量最大、災情較重的地區。長灘鎮初級中學4日被設為臨時集中安置點,來自8個農村社區的200余人在這里得到妥善安置。
從指揮救援疏散社區居民,到臨危受命擔任這個安置點負責人,4日凌晨開始的整整3天時間里,徐文軍只睡了兩個半小時。
面龐曬得黝黑,脖子則是一圈鮮明的紅色,胡子拉碴、嗓音沙啞,記者在長灘鎮初級中學見到徐文軍時不免心疼,他卻像上滿了發條,不斷回答著群眾的問詢,向社區同事、志愿者安排工作。而大家也紛紛默契地將耳朵湊近他,并關心道:“徐書記,你快喝點水!”
47歲的徐文軍是黨齡20多年的老黨員,一直在長灘鎮農村社區基層工作。長灘社區常住人口8000多人。7月3日晚上7點,接到雨情預報后,徐文軍就開始提前準備,“讓社區干部開上巡邏車,拿上大喇叭,走街串巷通知居民‘大家晚上靈醒些,一只眼睛睡覺,一只眼睛睜開喲!’”
4日凌晨,暴雨傾盆,隨著防汛應急響應啟動,徐文軍立即組織起24名社區干部和黨員志愿者,第一時間將400多名群眾轉移至安全地帶。“洪水往老街里灌,很快就淹到了膝蓋,幸好提前有準備有預案,整個社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徐文軍背著居民下樓、挨家挨戶排查。他說:“雨聲比人聲大,嗓子就是那會兒喊壞的。”
已經放假的長灘鎮初級中學,作為臨時集中安置點,接納來自周邊鄉鎮的受災群眾。當晚,徐文軍就組織來自鄉鎮、社區等部門的干部和志愿者整理出42間宿舍,安置受災群眾。回想起鎮、村干部們護送受災群眾到學校的場景,徐文軍說:“讓老鄉們住得好、吃得好,就是我最大的責任!”
水煮肉片、鴨肉燉芋頭、涼粉、綠豆湯——這是7日晚上,長灘鎮初級中學轉移安置群眾的晚餐。“中午吃的是粉蒸肉、白菜炒肉和豆腐,兩葷一素、三菜一湯,一日三餐都很好。”從土門村轉移過來的村民陳永祥告訴記者。
安置點物資保障充足,滿眼血絲的徐文軍卻閑不下來,每天都要把宿舍轉個遍。從物資補給到心理疏導,他時刻把群眾裝在心里。“還有啥問題”已經成了他的口頭禪。
200多名群眾住在一起,訴求不一。長灘社區一名群眾,身在安置點,心里惦記著老家,找到徐文軍說:“我要回去,家里的牛和雞餓死了咋辦?”
“您家周圍的地質情況有危險,天氣預報說還有雨……”徐文軍費力擠出聲音,耐心給群眾講道理,又立馬安排社區干部前往這位群眾家中,替他割草喂家畜。群眾看在眼里,豎起大拇指。
一心撲在工作上,徐文軍卻顧不上自己,累了就找間辦公室打個盹兒,“千頭萬緒,實在停不下來。”7日凌晨3點半,他安排好安置點的值班工作,才到辦公室躺下。早晨6點半,這幾天里他第一次回了趟家,“得換身衣服了,后背和腿上都是白花花的汗漬。”
徐文軍的家距離安置點只有500米,他這趟回家卻只待了5分鐘,“天一亮,又有很多工作,不能離人。”刷牙、洗臉,澡都沒顧上洗,徐文軍裝上愛人早已煮好的6個雞蛋,又出門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