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就盼著,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高鐵,什么時候能有月票。”談到來內蒙古工作一年多的感受,張小田笑著說出了心中最“緊迫”的需求。
近日,記者跟隨“迎國慶·話協作·展風采”京蒙統一戰線協作主題采訪團走進內蒙古。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執行院長張小田講述了北京醫生參與京蒙(指北京、內蒙古)協作的點點滴滴。
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京蒙兩地建立對口幫扶關系。28年來,在兩地間,有很多像張小田一樣的人,他們是“筑路人”,也是“趕路人”,筑一條資源互通的發展路,走一程攜手同心的共富路。
“醫”路同行解民困
走進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的大廳,空間寬敞明亮,就醫秩序井然。患者走到導診臺前,會看到一列展示牌,上面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專家的情況介紹。
張小田指著牌子上“腹部外科A區”的一位專家說,“季主任經常往返于京蒙之間,為患者診療。”張小田口中的季主任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腫瘤中心主任季加孚,同時也是民盟中央常委。
自去年2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建院以來,季加孚來內蒙古的次數更加頻繁。今年7月,他還帶領醫生團隊到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為當地居民提供義診和癌癥篩查服務。
在這條京蒙協作路上,不乏統一戰線成員的身影。“我們醫院有20多位民主黨派成員,都為京蒙醫療協作貢獻了很大力量,給當地群眾就醫帶來了切實便利。”張小田介紹。
“聽說有北京專家來,我們就直接過來了,入院到手術只用了7天。”在病房里,患者家屬溫瑞芳談到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分院就醫的感受。
溫瑞芳回憶:“我父親去年到北京就醫,花費一個月,家人照顧也不方便,現在我愛人能在家門口看上北京專家,接受專業治療,省去了很多麻煩。”
張小田介紹,2023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極大緩解了當地的就醫壓力,與2022年合作前的院區相比,門診人次提高63.4%,出院人次提高60.67%,手術量增長99.63%。
“提升醫療水平,不能僅靠北京的醫生來,還要為當地培養好人才。”在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剛為患者做完手術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張毅接受記者團采訪。
張毅醫師團隊如今已在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建立了工作室,改善了當地胸外科的醫療水平。今年以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包頭診療中心共完成手術90余臺,較2023年明顯提升。
“我如今還在包頭醫學院帶研究生。”張毅說,他希望通過科研教學,為這里培養更多的醫療人才,并完善人才梯隊,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雙向奔赴”共發展
“我們的產品,只要在北京站住腳,全國其他地方的經銷商就會主動找上門。”對記者團談到京蒙協作,內蒙古蘭格格乳業有限公司(簡稱蘭格格乳業)營銷總監王維深有感觸,為了幫公司產品打開市場,他經常往返京蒙兩地。
蘭格格乳業是一家民建會員企業,所在地烏蘭察布市位于內蒙古中部,地處“黃金奶源帶”,是我國有名的“草原酸奶之都”。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這是烏蘭察布對外常用的宣傳語,乘高鐵由北京向西,不到兩小時就可到達這里。依托毗鄰京津冀市場的區位優勢,蘭格格乳業基本都會把北京作為新產品推廣的第一站。此外,蘭格格乳業還與中國農業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深化酸奶菌種研究。
“菌種是酸奶的‘芯片’,但目前很多乳企的菌種都是來源于國外。”王維介紹,公司研發菌種的初衷就是要擁有自己獨立知識產權的菌種。得益于與北京科研機構的合作,公司已擁有26株符合草原酸奶特點的自有知識產權的草原菌株。
在烏蘭察布,受益于京蒙協作的產業不僅有乳業,還有種植業。
圖為北京企業在烏蘭察布投資建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李騰飛攝智能溫室溫暖如春、番茄種植全是無土栽培、根據生長周期精準配比滴灌營養液……依托于當地的土地資源和毗鄰北京市場的便利,北京企業宏福集團在烏蘭察布投資建設了一座占地100萬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我們園區剛采摘下來的果品,只需要4到6小時,就能在北京上市。”產業園廠區運營總監李斌說,如今在北京不少商超及農副產品市場,都能看到烏蘭察布小番茄的身影。
據介紹,宏福產業園于2021年建設投產,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獲得了政府以及京蒙協作資金的支持,可為當地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產業園近四分之一的番茄發往北京市場。
北京的人才、技術、資金到內蒙古,內蒙古的綠色農產品、綠能電力、數據算力到北京……28年來,京蒙協作從單向支援到雙向奔赴,資源聯通的道路越來越寬。
2022年,京蒙統一戰線協作框架協議簽訂,兩地統一戰線協作機制不斷完善。去年,兩地統戰部門共同完成22個協作項目,今年繼續確定了22個重點項目,越來越多的統一戰線力量投入到京蒙協作事業之中,為發展“筑路”,為民生“趕路”。(完)
(《中國新聞》報記者李騰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