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4時27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著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25年前,我國第一艘神舟飛船也是從這里升空。
2024年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位于西北內陸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近年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的航天發射數量與日俱增。從1970年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發射到2018年完成第100次發射,用了近50年的時間;從2018年到2023年完成第二個100次發射,只用了5年半時間。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發
“應該說自從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以來,我們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就非常密集了。以前是一兩年發一艘飛船,而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我們是一年兩次飛船,而且中間還要經歷應急救援任務的準備。”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發技術總體專家諶廷政介紹。
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來自內蒙古、甘肅、四川等地的少先隊員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下敬隊禮。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時間倒回至9月19日9時09分,在西部內陸山區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乳白色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將兩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茫茫太空。
這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兩顆衛星。這次任務的成功,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正式收官,意味著中國人獨立自主建設的北斗系統進入發展新征程。
2024年9月19日9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遠征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第59、60顆北斗導航衛星。新華社發(楊熙 攝)
作為“北斗母港”,以100%的成功率將所有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作為“中國探月母港”,7戰7捷全部“零窗口”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攬月夢想;作為“中國空間站建造母港”,成功將空間站3個艙段和6艘天舟貨運飛船送入太空;作為“中國行星探測母港”,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實現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同樣見證著中國航天的飛速發展。
北斗全球組網示意圖(動畫演示)。新華社發
貴州平塘,連綿群山似凝固的波濤。“海浪”中央,“中國天眼”遙望宇宙,永不停息。
2024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8周年。8年間,“中國天眼”不斷拓展著人類觀天極限。截至目前,這只“觀天巨眼”已發現新脈沖星超900顆,是同時期國際上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總數的3倍以上,其中至少包括170余顆毫秒脈沖星、120余顆雙星脈沖星、80顆暗弱的偶發脈沖星。而在“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新脈沖星之前的半個世紀里,全世界發現的脈沖星不到3000顆。
“其中,毫秒脈沖星是宇宙中最精準的‘燈塔’,給人類提供了宇宙中的精準的時空的坐標、位置,甚至包括對我們地球的時間系統都可能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國家天文臺銀道面脈沖星巡天項目負責人韓金林表示。
中國天眼在落日余暉中(無人機照片,維護保養期間拍攝,2024年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近年來,“中國天眼”持續產出重量級發現:首次在射電波段觀測到黑洞“脈搏”、發現迄今軌道周期最短脈沖星雙星系統、探測并構建世界最大中性氫星系樣本。早在建設階段,“中國天眼”就向全球工程界貢獻了大科學工程的中國經驗和創新實踐:6根鋼索控制的30噸饋源艙,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圍內實時定位;超高耐疲勞鋼索在200萬次循環加載條件下可達500MPa應力幅,國際上尚無先例。
2021年3月31日,“中國天眼”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目前已幫助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的研究團隊開展觀測900多小時。
2021年3月29日拍攝的“中國天眼”測量基墩。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在遼闊的西部大地,一項項重大工程,一個個大國重器,正連接起中國人“叩問蒼穹”的夢想。
2024年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作者:吳煒玲、張歡
配音:胡函博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