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市即墨區政府網站公布了一批2024年區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結果。
其中,來自即墨區醫療保險事業中心的一名政協委員在提案中直言,近年來,受疫情及群眾就醫觀念等因素影響,即墨區內患者到區外大醫院就醫人數持續上升。區內居民醫保基金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由2019年的54.3%降低到43.8%,區內職工醫保基金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由2019年的 42.38%降低到38.23%。基金外流造成了基金浪費,限制了區內醫院發展空間,區內機構得不到充分發展,基層群眾就醫需求也得不到充分保障。
據其分析,原因有三:
一是群眾就醫觀念傾向區外三甲醫院。即墨區位距離青島市區較近,臨近青銀、青龍高速,交通條件便利,受就醫觀念影響,許多居民更傾向于到市內三甲醫院就診。
二是疫情“后遺癥”造成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基層醫療機構大部分人力、精力投入核酸檢測和防疫工作,床位閑置,業務下滑。同時,技術水平停滯,導致基層衛生院總體服務能力低,病號流失嚴重。基層醫療機構85%依靠財政撥款,部分醫院和醫護人員養成吃財政飯、旱澇保收的思想觀念,不愿在提升技術、拓展業務方面下功夫,僅僅依靠輸血維持運轉,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基層醫療機構發展后勁乏力。因青島市基金預決算是建立在以往年度的基金支出基數之上,導致當前基金預決算基數水平較低,更加制約了機構發展的積極性。
三是醫院發展思路與醫保政策“契合度”不高。部分基層醫療機構對面臨形勢研判不清,政策掌握把握不夠,對新出臺的支付方式改革、集中帶量采購等政策研究不透、銜接不到位,發展思路和路徑與醫保政策未形成同頻共振。
就此,即墨區衛生健康局在答復中表示,即墨建立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醫院為牽頭醫院的兩大醫共體,制定《即墨區縣域醫共體業務幫扶工作計劃》,下派97名專家到基層開展業務幫扶。4月份已組織相關人員到西海岸、膠州參觀學習,目前正在研究制定該區工作方案,下一步將借鑒周邊區市經驗,促進“六統一”管理,扎實開展業務幫扶,強化分工合作和上下聯動,年內完成至少建成一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任務目標。即墨還加大區級醫院與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山大二院等國內知名醫院技術合作力度,引進知名專家來院坐診、查房、手術、帶教,并選派人員外出進修學習,重點提升神經外科、婦科、腫瘤、胃腸等專科診療水平,以重點學科建設帶動提升醫院整體醫療服務能力。2024年底前區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三級醫院評審,區中醫醫院在國家績效考核中的位次實現明顯提升。
另外,即墨區2024年推進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立國醫館,逐步配齊配強主執業機構在本機構的中級及以上職稱中醫類別醫師或執業不低于15年的中醫類別醫師。新增15個國家標準的中醫館。15%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達到國家標準的中醫閣。創建省級中醫藥特色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4個。依托區中醫醫院承辦成立“即墨區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中心”,針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培訓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爭取到2025年,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街)衛生院全部能夠提供6類10項、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全部能夠提供4類6項中醫藥適宜技術。
即墨區衛生健康局還在答復中表示,將積極加強與醫保部門配合協作,科學核定各機構醫保額度,完善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機制,切實發揮醫保支付的杠桿作用,充分調動牽頭醫院和基層發展業務積極性。加強政策宣傳,督促各醫療機構對工作人員進行集采藥品使用培訓,加大對參保居民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接受度。
澎湃新聞記者 鐘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