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因為強大的自凈能力,被稱為“地球之腎”,它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江蘇高郵,這座由水而生、以“郵”為名,擁有7000年悠久文化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自古就收獲了“江左名區”“魚米之鄉”的贊譽。高郵湖是當地的“母親湖”,在高郵鄉民創造性的探索下,以稻鴨魚蟹為核心的立體、循環農作模式應運而生——這就是江蘇高郵湖泊濕地農業系統。
魚類資源是濕地帶給當地鄉民最豐富的饋贈,以“漁”為生的漁民是濕地內最古老的職業。自從有人類居住于此,先民就在湖上撒網捕魚、呷啜鱒羹。隨著歷史更迭,漁民的作業方式也發生著改變,但順應自然的理念卻始終貫穿在水鄉的經濟生產之中。
當地漁民逐漸將養魚與養蝦蟹結合,探索出了“魚蝦蟹生態混養”的農作方式。魚類生活在湖水中上層,蝦蟹生活在湖底,魚種一般為鰱、鳙、鯉、鯽、羅非魚,可吞食水體中的有機碎屑,大量攝食、消化水體中的藍藻、微生物、細菌,調節水體肥度,控制水質,排泄物又可以作為蝦蟹的飼料,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生物,共生互利,從而提高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
如果說傳統的“人放天養”農作模式是順應自然,那現代的綠色生態養殖則是人類在逐步了解自然后,根據濕地環境特點拓展出的科學種養模式。
蛻殼,是螃蟹長大的必經之路,每蛻殼一次,意味著它的體形和重量都會增長,體格也會更加強壯。高郵湖大閘蟹學名為 “中華絨螯蟹”,背青、肚亮、爪金,當地人俗稱“毛蟹”。因為優良的生態環境,高郵湖蟹個大鮮嫩、膏紅黃多。但濕地不只是螃蟹的天堂,也是它們天敵的樂園。
幾乎所有鳥類都喜歡濕地環境,恰如人類購房置業一般,遷徙鳥類在旅居濕地的選擇上,也會有諸多思量、多番比較,因為絕佳的位置和生態環境,高郵湖濕地最終成為了它們的選擇。
而鳥的存在對螃蟹養殖威脅很大,因為鳥類非常喜歡吃人們投喂的螃蟹餌料,特別是小螃蟹也是鳥類的美食。蟹農王俊最終選擇多放蟹苗,讓鳥類來淘汰體質弱的螃蟹。從預防鳥害到利用鳥類進行自然選擇,這是他獨特的養殖經驗。
除了肥美的中華絨螯蟹,以豐富物種多樣性著稱的江蘇高郵湖泊濕地農業系統,還生活著一個更為出名的物種,它就是中國三大名鴨之一的高郵鴨。
充足的光照、繁密的河湖草地、豐富的水生動植物,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高郵湖泊濕地最具代表性的珍禽高郵鴨。它的品種選育歷史十分漫長,據當地人相傳已有千年之久。歲月變遷,高郵鴨一路搖擺而來,現在,如何將高郵鴨品種保純成了新的課題。
濕地,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水土地貌,還是代代依存的耕作空間。高郵湖濕地是人與自然環境協同進化的產物,它曾災害不斷,但歷經滄海桑田,濕地農業還是得以生生不息,甚至歷久彌新,原因就在于當地人一直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的原則,順應濕地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