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9日電 國新辦11月29日就《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公路發展》白皮書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負責人侯振興在會上介紹,針對部分山區溜索出行的安全隱患比較大、出行不便利的問題,我們實施了“溜索改橋”專項工程,這項工程惠及了904個建制村的96萬群眾,也讓這些曾經因為出行非常困難的村民走進了“橋梁時代”新的生活。
會上有記者問:當前我國不同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促進民族地區、偏遠山區、貧困地區交通條件改善方面采取了哪些針對性的舉措?
侯振興表示,民族地區、偏遠山區、貧困地區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因此,在推動農村公路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精準施策,注重均衡發展,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農村公路發展模式。主要有三個方面針對性舉措:
一是制定差異化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針對中西部地區、特殊困難地區特點研究確定不同的建設重點,制定差異化投資政策,給予傾斜性支持,重點發展脫貧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欠發達地區、山區、民族地區的農村公路,加快補齊短板,促進區域農村公路均衡發展。
二是采取專項措施,解決出行難題。為保障偏遠地區群眾安全出行,我們制定了專項規劃,推進“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農村公路建設,幫助民族地區實現整族脫貧。另外,針對部分山區溜索出行的安全隱患比較大、出行不便利的問題,我們實施了“溜索改橋”專項工程,這項工程惠及了904個建制村的96萬群眾,也讓這些曾經因為出行非常困難的村民走進了“橋梁時代”新的生活。
三是實施系列工程,提升公路品質。我們有序實施鄉鎮通三級、建制村通硬化路、窄路基窄路面改造、老舊縣鄉道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實現了具備條件的3萬個鄉鎮、超過50萬個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同時,因地制宜發展“交通+產業”“交通+旅游”等模式,不斷完善農村地區交通網絡,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動能,讓偏遠地區的農民群眾對外出行更加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