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30日電 (記者 陳靜)長三角區域如何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記者30日獲悉,在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在上海主辦的2024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上,眾多專家共同“把脈”,開出“藥方”。
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名譽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指出,長三角與珠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的兩大引擎,對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他看來,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增長動力轉換,科技創新成為新引擎。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世界,中國需強化基礎科研、技術轉化與金融支持,形成新“三駕馬車”驅動創新。他呼吁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打破壁壘,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關于科技創新成果落地的難題。鄭永年建議設立科創特區,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以更靈活、高效的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可借鑒深圳特區、上海浦東的成功經驗。他認為,唯有自上而下改革,構建高效科研體系,中國才能在科技創新上避免在智能時代依附他國。
2024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在上海舉行。(復旦大學供圖)2024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以“探尋跨區域科創協同新路徑,構建長三角改革開放新格局”為主題,匯聚國內知名經濟學家、企業家、科學家及政府部門負責人等精英智囊,探討未來長三角地區實現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策略,分享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高等教育協同治理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黨組成員,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忠偉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經濟總量占比逐年上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創新投入和產出不斷增加。長三角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高,創新策源能力逐步增強。他強調,長三角需學習先進經驗,加強謀劃,進一步釋放發展紅利。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強調,長三角地區應成為科技和產業創新的引領者,支撐改革開放實驗。陳志敏提出,將強化問題導向,以國家戰略為指引,推動資政助企和產品轉化,形成全鏈條智庫發展模式。
對于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院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經濟學部委員劉志彪認為,難點在于如何協調獨立利益邊界的地方政府合作,促進資源充分流動以及加強半公共產品的區域合作。他建議從公共品領域開始,逐步推進至市場一體化、產業集聚化和研發合作化。劉志彪還提出務實推進一體化的具體途徑,包括項目化操作、以企業為主體、鼓勵企業收購兼并、探索適合區域一體化的產業組織形式,以及建設全球產業集群并復制國家戰略于區域內,以最大限度減少政策差異,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數字經濟是長三角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并呈現出明顯的集群化和數字化趨勢。”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董雪兵指出,長三角應構建世界級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工廠和全鏈路數字化改革,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區域競爭力。董雪兵表示,數字貿易和數字消費是雙循環背景下增長的新動力引擎,能夠推動消費升級和經濟增長,并重塑國際貿易的新優勢。這位學者提出加快構建長三角區域數字確權試點和國家級數券交易所的設想;通過數字知識產權保護與確權、反壟斷與規制、產業政策與數字賦能等措施,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2024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上,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四所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單位分別發布相關研究成果:《長三角產業創新發展報告——比較與聯動》《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背景下長三角高等教育協同治理的挑戰與應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多角度認識與大尺度推進》《中國城市科技創業評價報告(2024)》。
《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背景下長三角高等教育協同治理的挑戰與應對》報告指出,長三角高等教育必須通過相互合作、競相開放和充分競爭,才能實現區域高質量協同發展。當下長三角高等教育協同治理中面臨挑戰,建議采取組建長三角高等教育協調委員會啟動長三角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編制長三角高等教育總體規劃通盤考慮區域內高等教育布局、鼓勵長三角高校聯盟以計劃和項目為載體發揮實效、構建全鏈條式科技研發體系打造區域技術轉移公共平臺等舉措,提升長三角高等教育協同治理成效。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多角度認識與大尺度推進》的研究,解析了當前一體改革的政策方向、內在聯系、實施路徑及需求反饋機制,并指出當前改革面臨的挑戰大多源于過往改革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主要涉及認知限制、政策慣性、管理偏差及參與主體等因素。(完)